首页 兴安在线 社会民生

庭院紫皮蒜 百姓金饭碗

2021-02-19 10:43 兴安日报

庭院紫皮蒜 百姓金饭碗

——内蒙古突泉县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增收富民

盘腿往炕上一坐,66岁的王金霞跟记者唠起了这几年家里发生的变化。

王金霞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曾经的贫困户,回忆起以前的那些日子,她眼神中带着些许坚毅。

事情要从老伴生的一场大病开始说。“头几年家里老头生病了,治病花了不少钱,最后跑到长春去也没治好,还欠了一屁股外债。”老伴去世后,王金霞觉得天都塌了,两个孩子需要外出打工还债,家里只剩她独自生活,一下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那时候的王金霞,情绪低落、无心干活,仅靠低保过日子,大田里的营生全都交给别人做了。广袤平原上,家家户户的小院占地少说也有一两亩,别人家的院子里生机勃勃,王金霞家的院子眼瞅着长满了杂草。扶贫干部李芳慧看着荒凉的院子,实在放心不下王金霞,隔几天就到家里看看,问问缺不缺啥、有啥困难。

兴安盟地区农民素来有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的传统,“房前屋后、点瓜种豆”,这是冰天雪地里的烟火气。但长期以来,不少庭院存在着规划无序、卫生脏乱差、空间闲置等问题。突泉县农村常住户数达59074户,如果按每户1亩的庭院面积保守估计,全县可利用的庭院面积少说也有5万亩,经营好这个空间,不仅能保证村民日常蔬菜自给,多出的菜还能增加一部分收入。

2018年,兴安盟盟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全盟“改变生活,从庭院做起”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突泉县按照方案大力引导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五三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选择把紫皮蒜作为庭院经济的主导产业。

说起紫皮蒜,五三村最出名的就是“农民技术员”许贺春。40年前,许贺春的父亲从辽宁北票的亲戚家,带回了50头紫皮蒜的“蒜栽子”,开始在自家院子里试着栽。五三村土壤肥沃,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十分适合紫皮蒜的生长发育,种出的大蒜皮薄头大还味道好。

其实,紫皮蒜和白皮蒜相比,不管是口感还是营养元素上,都更胜一筹。紫皮蒜的大蒜素含量很高,花青素也更多,吃起来口感更辣。用许贺春的话说就是,“吃一口紫皮蒜,能顶50口白皮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养生和食疗,紫皮蒜的市场需求被打开了,农户将自家吃不完的紫皮蒜拿到市场上销售,每头最少能卖5毛钱。

现在五三村200多户,家家户户都种起了紫皮蒜。许贺春拉着记者来到自家仓库,里面挂着一辫辫饱满的紫皮蒜,每根蒜辫都编了一百头蒜,拎起来沉甸甸的。“现在我们村种紫皮蒜,是一年两茬三个秋。大蒜是一笔收入,夏天还可以抽一茬蒜薹,是第二笔收入,秋收以后再种一茬大白菜,这是第三笔收入。”

许贺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蒜2万头左右,能卖1万元,亩产蒜薹400斤能卖2000元,白菜2万斤能收入4000元。“除去肥料、蒜种、白菜籽的成本,每亩纯收入1万元以上完全没问题。”许贺春乐呵呵地说。这么算下来,1亩园就实现了10亩大田的收入,兴安盟地区也可以像南方一样,一年收两季。

更重要的是,搞庭院经济种点大蒜和蔬菜,对当地农民来说没有技术门槛。“在房前屋后种植,改变了以往没有劳动力、没有大型机械,就无法耕种的现状,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贫困户,都可以守家待地地发展庭院经济,真正做到了全民参与。”太平乡党委书记杨宝田说。

现在走进五三村,首先看到的就是村头“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饭碗”的标语。改变生活从庭院做起,在李芳慧等一批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王金霞决定振作起来。李芳慧给王金霞拍了板,就在院子里种紫皮蒜!

有了事情做,王金霞逐渐从阴霾中走出,浑身充满了干劲。4月栽种,5月浇水施肥,7月就能起蒜了,小小院子充满了人气。“夏天早晨3点多钟天就亮了,我就趁着早晚把院子里的活干了,天凉快也不累,侍弄园子都是这么侍弄的。”王金霞本就是个勤快人,每日晨起洒扫屋里屋外,一个人的家也总是一尘不染。“我现在心情跟原先一丁点都不一样了,我就寻思,别看我岁数大,我一年要比一年好。”在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时,王金霞家年人均收入仅为2720元,2019年就翻了一倍多,2020年,她把屋里重新装修了一遍,屋外的庄稼地也整齐划一,家里的方寸地成了致富园。

自从脱贫攻坚开局以来,突泉县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的思路,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庭院经济,从单打独斗到组织规范、从一村多品到一村一品、从自给自足到增收带贫,全县116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近8000户参与其中,覆盖率达到70%,户均增收3550元以上。

五三村的紫皮蒜和大白菜轮种模式,实现了北方冷凉农区一年两收,还作为全盟庭院经济的典型,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村民心里有了盼头,手上有了干劲,脸上有了笑容,真正实现了由背着手看,到拍着手赞,再到伸着手干的良性转变。”杨宝田说。

如今,“溪柳紫皮蒜”成为了突泉县第二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种植面积5000多亩,覆盖了突泉镇、太平乡、六户镇3个乡镇的24个村,每年紫皮蒜总产量可达7500吨。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后,“溪柳紫皮蒜”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每年秋季,门前屋后大蒜飘香,上门收蒜的客商络绎不绝。 (原载《农民日报》)

编辑:徐嘉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