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微”产业 致富法宝见真章

发表时间:2020-10-23 10:36来源:兴安日报

庭院经济“微”产业 致富法宝见真章

——突泉县将农家“方寸地”转型为增收“聚宝盆”

陈丽红

深秋时节,走进突泉县的农家小院,绿油油的秋菜长势喜人,肥壮壮的家畜满圈撒欢,水灵灵的葡萄挂在枝头……好一幅色彩斑斓的增收画卷。今年以来,突泉县把脱贫致富与美丽乡村建设、庭院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引导群众把庭院的“方寸地”建成“增收园”。如今,随着庭院经济的发展,昔日农家小院里荒废的土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这几天对于44岁的突泉镇柳河村村民王冬梅来说,是高兴的日子。她在自家园子里种植的秋白菜刚刚出售一空,净挣了4000多元。再加上头茬的大蒜收入,这1亩地的小庭院竟然收入了1万元。王冬梅说,现在她将园子清理出来,冬天再买几只羊或几头牛来饲养,这样,这个小园子的收入就更可观了。

在庭院经济发展中,突泉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的思路,多举措增加农民收入。  

突泉县九龙乡九福村以村中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试点,开展庭院菜园认领活动,顾客只需花100元认领押金就可以随时网上下单购菜,或者自己上门采摘,纯绿色的农家果蔬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今年66岁的九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程贵家的2亩菜园早在年初就被认领了。程贵介绍说,有了这个菜园认领活动,在保证自家吃菜的情况下,靠着认领客户下单购菜,已经收入500多元了。

“人均一头牛,吃喝不用愁;人均两头牛,买车又住楼;人均三头牛,小康富流油”。这是在突泉县各村屯老百姓人尽皆知、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这可不是说说这么简单,这句“顺口溜”背后蕴藏了突泉县委政府运筹帷幄推动“牛”产业发展、老百姓发展“牛”产业过上好日子的真实写照。

今年68岁的太平乡赛银花村村民李喜春就是依靠庭院养牛脱贫的典范。2017年9月,贫困户李喜春用产业奖补资金2万元购买了2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2018年见到养殖效益的他通过贷款再次购买了3头基础母牛。如今,李喜春家的牛从当初的2头发展到现在的12头。

时间倒退5年,那时李喜春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患有心脏病,长期靠药物维持。家里仅有14亩地,因为没有能力耕种,只能每亩地以每年100多块钱的价格承包出去。“那时候日子过得相当清贫,村里除了种地也没有其他能做的,有点病灾就得借钱,但很多人不愿意借你,怕你还不上。”李喜春回忆说。

如今,养牛改变了李喜春老两口的生活状态,老两口房前屋后忙乎着,小院里充满了生气。尝到致富甜头的李喜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心中还装着一个大希望,希望到明年底自家牛存栏能到20头。

发扬“精耕细作”的突泉精神,用实干来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利用农村老弱劳力的闲散时间,引导贫困户在养殖业、种植业上下功夫发展“庭院经济”,成为突泉县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门路。

精准扶贫关键是发展富民产业。突泉县把落实扶贫产业政策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因户、因村施策。帮助老百姓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一直是突泉县各级干部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发展为引领,结合贫困村庭院经济发展基础、贫困户生产习惯、产品市场潜力等因素,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挑选22个贫困村作为庭院经济示范村。采取“五优先”原则,对示范村优先建设村组连接路,优先下摆产业化项目,优先开展产品认证,优先发展村集体经济,优先开展入村技术培训,并投入50万元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个,对示范户进行部分补贴,推进示范户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利用好农村土地,吸纳贫困村民脱贫致富,让庭院经济开出“致富花”。全县共有庭院经济经营户42475户,户均庭院面积800平方米以上,带动全县116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7749户发展庭院经济,覆盖全县66.8%的贫困人口,户均增收3550元,形成了太平乡五三村紫皮蒜种植、突泉镇新生村葡萄种植、杜尔基镇东泉村香瓜种植、水泉镇水泉村手工编织、学田乡利民村芦花鸡养殖和尖山村肉牛养殖等成熟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切实将农家“方寸地”转型为增收“聚宝盆”。

编辑:张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