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遗韵放光芒

发表时间:2020-08-14 10:24来源:兴安日报

1

2

3

4

5

塔娜 包慧慧

岁月无痕,时代有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草原儿女,也孕育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腹地,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是科尔沁文化重要发祥地,乌力格尔、拉弦乐器、蒙医蒙药等民族文化绚丽多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

近年来,科右中旗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挖掘,注重文化保护的战略思考,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保护工作,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旅体事业发展步伐,真正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的力量助推全旗经济社会发展。

乌力格尔:一人一琴一台戏  

“江格尔在平定草原诸部的过程中,遇上了和自己力量相等的呼伦赞巴拉可汗。他们打了七十年的仗,进行了七十年的角力,难分胜负……”2019年,在第十二届巴黎中国曲艺节演出暨颁奖典礼上,随着四胡忽而激烈、忽而舒缓的弦音,科右中旗乌兰牧骑演员格根株格用蒙古语说唱着古老的传说,为中外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乌力格尔表演。    

谁曾想到,有一天乌力格尔会走向国际,将马背民族的热情豪放与塞纳河畔的浪漫音符融为一体。    

“乌力格尔”系蒙古语,意为说书,是一种流传于蒙古族的曲艺形式,说唱艺人被称为“胡尔齐”。乌力格尔艺人身背四胡,浪迹茫茫草原,以天地为舞台,自拉自唱,其书目多取材于蒙古族生活。长期以来,乌力格尔是记载蒙古族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    

自1836年产生至今,乌力格尔已经在科尔沁草原传唱了近两个世纪。作为全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右中旗乌力格尔艺术就人才济济、高手辈出,在当地群众中誉为“四大艺人”的扎那、蒯莽、常明、孟根高力套被中旗授予“人民艺人”称号。1954年,中旗组建民族曲艺团,在高力板镇成立第一个蒙古语说书馆。从此,艺人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有了更广阔的创作舞台。经过长期的发展,乌力格尔艺人的说唱各有千秋,独具风格,在广袤的科尔沁草原渐渐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额尔敦珠日和、布仁巴雅尔为代表的三种不同说唱风格的艺术流派。如今,乌力格尔融合了歌唱、叙述、史诗、音乐,涵盖了“说、学、逗、唱、弹、拉、演、表”多元化的艺术,放射出民间艺术的璀璨光芒。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在牧场,在田间,在蒙古包,在文化休闲广场,当夜晚来临时,广大农牧民都有乌力格尔的陪伴。艺术团里的胡尔齐们,被农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文化轻骑兵”。近年来,科右中旗的乌力格尔艺人成绩斐然,先后在全国、全区乌力格尔比赛中获得近百个奖项。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甘珠尔掌握50余部乌力格尔曲目,荣获“阿尔丁”终身成就奖。2002年以来,科右中旗通过推出一年一届的乌力格尔艺术节,成立乌力格尔艺术家协会和培训中心,并出版了《科尔沁右翼中旗·享誉全国的乌力格尔之乡》《乌力格尔宝库》《图什业图胡尔齐名录》等系列丛书,让乌力格尔成为建设文化强旗的亮丽品牌。    

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瑰宝,2006年,乌力格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科右中旗被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命名为“乌力格尔之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内蒙古大学胡仁乌力格尔研究基地在科右中旗乌力格尔厅挂牌成立,乌力格尔艺术成为国内外各级学术界的研究题材,乌力格尔艺术也从科尔沁草原走向了世界舞台。2018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蒙古族口承文化研究基地”落户科右中旗,为乌力格尔的传承、发展,以及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弘扬搭建了广阔平台。    

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民族匠人的“传承梦”    

边塞绿野,驰骋高歌,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蒙古族一直被认为是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大自然给予的灵感、游牧生活磨砺的性格、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让蒙古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征和音乐风格,而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科尔沁地区蒙古族拉弦乐器主要有潮尔、马头琴、四胡等,与陶力、乌力格尔、好来宝、图什业图民歌等说唱艺术,群众基础广泛。潮尔的沧桑、马头琴的悠扬与四胡的深沉,构成科尔沁草原最美的旋律。2011年,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老技艺的传承延续,需要匠人的坚守,更需要匠人的智慧与勇气。在能工巧匠辈出的科右中旗,谈到蒙古族拉弦乐器,不得不提起一个重要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哈达。    

走进科右中旗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传承基地,映入眼帘是一排排制作好的琴首,一个个马头、龙头形状的琴首精美别致。在偌大的车间里,哈达的徒弟高娃正在用工具细细打磨琴首,未有丝毫懈怠。随后,哈达拿起木锯、刨子、锉子等工具演示制作拉弦乐器的技艺,刨、磨、钻孔、打眼、上弦、试音……一道又一道工艺流程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我的理想就是让更多人学会制作马头琴等民族乐器,把蒙古族传统手艺传承下去。”今年58岁的哈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多年来,他经常开车下基层,不断寻找四胡爱好者和传承人,传授制作技艺。同时,在中旗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民族乐器制作的技能人才,促进了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由他制作的马头琴、四胡、三弦等乐器出口到蒙古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受到了广泛好评。迄今,哈达已制作马头琴10000余把、四胡10000多把、潮尔100多把。    

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显示出其日用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2015年,科右中旗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课程,旨在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意识,并逐渐形成传习自觉。2017年,通过有计划、有侧重地扶持与引领,科右中旗以市场需求、社会发展趋势为方向,拓宽对外研修、建立实训基地和大师培训室等途径与渠道,培养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人才80名。目前,科右中旗现有蒙古族拉弦乐器各种规模的手工作坊二十几家,能工巧匠近百人,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传承人2人、盟级传承人15人。    

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古老医术润民心

美丽的科尔沁草原深处,有一位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的乡村医生,让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这位乡村医生,就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最美乡村医生”王布和。他还有一个响亮的身份,那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传承人。    

揭开神秘面纱,“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已有近两百年历史。这是以科尔沁地区普遍生长的相关植物为药材,用霍林河的水煮成药汤,让患者浸浴,达到治疗相关疾病为目的的一种药浴疗法。在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嘎查塔林艾里,药浴疗法通过吴海喇嘛、布日古德少布喇嘛、王布和医生等三代人传承至今,并受广大民众的信赖,号称“科尔沁奇浴”。如今,每年除了从内蒙古各地区慕名而来的患者之外,东三省、蒙古国、俄罗斯等地患者也纷至沓来,日均达200多人。    

“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中所用的药物共有50多味,其中主要药材来自科尔沁地区普遍生长的植物。比如,兴安冬青树、小白蒿、麻叶荨麻、麻黄、柳柏树、玉竹、刺柏树、红花等。科尔沁地区处于蒙古高原腹地,冬季冰天雪地,春秋季寒风瑟瑟,夏季早晚较凉。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牧民,一年四季在野外放牧,易患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此疗法就是针对这些较为常见的顽疾,因此“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的取材、适应症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特点。    

身为一名乡村医生,王布和30多年如一日扎根草原深处,用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无数患者带来生命的春天。肩负着“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传承使命,王布和不懈钻研蒙医药学,不断发扬蒙医药浴疗法,让这一古老医术福泽世人,创造更多生命的奇迹。30多年来,王布和累计诊治患者200多万人次,以实际行动书写医者仁心。    

蒙古族四胡音乐:悠悠弦韵醉心田   

四胡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蒙古族拉弦乐器之一。它音调悠扬,音色悦耳,在科右中旗广为流传。2014年,蒙古族四胡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蒙古族四胡音乐积淀深厚,表现力极强,演奏技法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乐创造,在蒙古族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科右中旗流行的“蒙古族四胡音乐”有三种:一种是汉族民间曲调,如《八谱》《得胜令》《万年欢》等;另一种是科尔沁民歌曲调,如《莫德莱玛》《荷英花》《南花》等;再一种是说唱音乐曲调,如《赶路调》《上朝调》《训禾调》等。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蒙古族四胡音乐深深地植根于广大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在科右中旗,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四胡演奏能手,蒙古族四胡终以独奏乐器的角色出现在乐坛上,以它清澈、醇厚的音质和对乐曲独特的表现力让人为之一振。发展至今,这棵“音乐之树”已根深叶茂。全旗四胡演奏人员中职业艺人130名,半职业艺人上千名,热衷爱好者2万余名。其中,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旗级传承人经常深入到民众中间,发挥其带动、示范、普及、提高和授徒传艺的积极作用。    

作为蒙古族四胡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陶特格能够熟练地演奏300余首蒙古族四胡音乐曲目及科尔沁民歌曲目,并对科右中旗蒙古族四胡音乐的传授、推广、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2000年,陶特格组织成立了一支16人的四胡演奏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2005年,他牵头组织了一支百人四胡演奏队,搜集大量蒙古族四胡音乐曲目,还参加了全国第五届乌力格尔、好来宝大赛的演出。2008年,陶特格撰写论文《四胡文化是科尔沁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加了内蒙古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2012年,陶特格牵头成立“蒙古族科尔沁文化保护协会”,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等工作。2014年,陶特格组织成立了兴安盟四胡学会,召集众多民间艺人,保护、传承、发展蒙古族四胡音乐。2018年,陶特格被命名为蒙古族四胡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辉煌。为加强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科右中旗成立了非遗专家评审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为非遗传承人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传统手工坊从事人员新媒体应用水平,使之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等,促进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编辑:王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