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深处的百姓丰收了

发表时间:2020-07-10 09:48来源:兴安日报

兴安日报记者 梅花

七月的五岔沟,山美水秀,芳香宜人,森林深处的百姓忙着收黑木耳蘑菇,人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阿尔山市五岔沟镇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属大兴安岭中山,1998年建镇,因所在地周围分布有5个较大山谷而得名。下辖五岔沟和牛汾台两个村、一个社区、五个居民委员会,全镇人口有4852人。近年来,五岔沟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倾力打造食用菌特色名镇,发展壮大林木种苗产业,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进一步发挥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强大引擎作用,让百姓收获生态财富。

绿水青山间尽情绽放的致富之“花”

7月4日,五岔沟镇食用菌生产基地内,黑木耳、猴头菇、平菇等长势喜人,工人们正熟练地将长好的食用菌采摘晾晒,呈现出一片喜获丰收的景象。说起今年的食用菌,正忙于食用菌产业基地技术指导的于香芹说:“今年木耳产量好,6月10日左右开始采摘黑木耳,已采了两茬了。7月中旬将是黑木耳大量出产的时节,每天的产量能达到1万斤左右。”让基地更热闹的是,周边来的游客最喜欢购买这里的猴头菇等特产,说这里的猴头菇味道特别好,有一种山野的味道。

都说阿尔山市五岔沟镇的黑木耳好,它好在哪里?色泽黑亮、肉质劲道、口感清香、天然绿色、营养丰富。五岔沟镇的黑木耳原材料以纯天然木屑为主,采用水源纯净的洮儿河水浇灌,生产管理和采摘晾晒严格按照自然生长规律,生产出来的黑木耳颜色光泽自然、较深,外观形状自然卷曲,耳片较厚,耳肉弹性好,与其他产地木耳不同,食用起来脆而爽口,是餐桌上久食不厌的美味。  

在基地忙着采木耳的张艳菊是五岔沟镇贫困户,张艳菊的孩子在读书,爱人脚踝骨粉碎性骨折干不了活儿,全靠她干零活维持生活。她前段时间来食用菌生产基地干零活,1小时采木耳能赚10元,一天能赚100多元,张艳菊每天干劲十足,努力多赚钱。

五岔沟镇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富民效应十分显著。食用菌生产基地始建于2013年,主要养殖黑木耳、白木耳、猴头菇、赤松茸、灵芝等多个品种。2020年共养殖各类菌棒70余万棒,其中黑木耳菌棒50万棒,年产值预计可达260万元。目前,累计带动本地群众就业100余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20余人,人均增收3000余元。五岔沟镇将进一步挖掘食用菌产业潜力,让食用菌这朵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之“花”在五岔沟绿水青山间尽情绽放。

林木种苗美了环境富了百姓

五岔沟镇牛汾台村四处环山树林茂密,走进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整齐的墙院,不少村民家的房前屋后都栽种着翠绿的树苗。董亚玲老两口看着院子里的树苗乐得合不拢嘴。董亚玲爱人张玉忠是林业工人,可谓是栽种树苗的行家,为她家庭院育苗提供了“技术支持”。董亚玲家庭院育有云杉8万株,落叶松6万多株,屋前屋后一片绿,美了环境富了家。董亚玲说,今年卖了几万株树苗,庭院一年收入能达到几万元。牛汾台村居委会主任候春红告诉记者,这里的百姓种树苗收入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

据了解,牛汾台辖区内有林地28万亩,森林覆盖率90%,林业用地比重较大,全村总人口为205户、500人,其中林业职工占全村总数的90%。林木种苗是牛汾台村传统优势经营项目,牛汾台村有林木种苗基地1500亩,庭院育苗500亩。

记者走进牛汾台村林木种苗基地,云杉、樟子松、落叶松攀比着生长,这里种苗种植户有190户,各类苗木存圃量为8000多万株,年新育苗1000多万株,销售种苗300多万株,产值达1000多万元,户均收入5—6万元。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有机林木种苗种植已成为全村以及全镇重要的生态富民产业。2006年成立牛汾台种苗销售协会,2009年成立牛汾台种苗专业合作社。

经过多年的发展,五岔沟镇林木种苗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全镇育苗总面积13000亩。其中,基地育苗2000亩 ,庭院育苗4200亩,以育代造6800亩。林木种苗品种包括落叶松、云杉、樟子松、紫叶稠李、白桦等,年销售苗木2000多万株。五岔沟的林木种苗以其“根系发达、顶芽饱满、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的产品优势备受市场青睐,苗木远销京津冀和东三省等多个省外地区,逐步形成了蒙东地区较有影响力的种苗培育、繁殖、销售基地。

五岔沟镇充分发挥林木种苗产业优势,通过金融贷款和产业借款的方式,有效带动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林木种苗产业,种植苗木151.6万株;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商扶贫,将电子商务和林木种苗经营方式有效结合,扶持种苗产业化经营,带动贫困户进行网上销售,建立完善供应体系;通过苗木销售、移植等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每天可提供300多人的工作岗位,主要从事挖树、包装、上车、栽树等工作,日均工资150元,工作时间一个多月。

林木种苗繁育种植是五岔沟镇特色主导产业。多年来,五岔沟坚持“基地辐射、庭院种植”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产业兴则百业兴”的发展理念,将林木种苗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充分结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编辑:张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