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富美乡村新画卷

发表时间:2019-10-17 11:02来源:兴安日报

兴安日报记者 英格 李秋香

通讯员 巴雅斯古楞

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曾经是我盟典型的贫困地区之一,贫穷落后使这里成为扶贫工作的主战场。经过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这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水泥路、一排排砖瓦房、一个个干净整洁的院落,都展示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的新变化、新气象。

加强生态建设,使“沙窝子”变为“金条子”

以前的巴彦茫哈苏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严重,耕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下,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500元左右。近几年来,苏木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加强生态建设,坚持“管造并重、管重于造”的生态理念,采取封、禁、退、控,专项治理乱开荒,制止牲畜擅自散放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苏木投入1370万元,建设一条防风固沙林带,遏制沙漠化扩展,在流动半流动沙丘上采用设置沙障或铺物料的办法,阻止起沙前移,逐步固定沙漠,并种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沙生植物。截至目前,已退耕还林25200亩,退牧还草89257亩,荒山造林3023亩,造“三北四期”林4088亩,果树经济林515亩。苏木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严格执行禁牧政策,严格控制载畜量,调优畜群结构,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

“过去的生活条件和现在没法比,看看我的房子,再看看我养的19头牛,都是改良过的西门塔尔牛,我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三番。”哈吐布其嘎查养殖户包额尔尼仓高兴地说。

巴彦茫哈苏木朝好日图湿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湿地、草原、河流、树林、农田等景观为一体,成为科尔沁草原上一道独特风景,享有“科尔沁草原上的白洋淀”的美誉。碧波万顷的湖面、摇曳生姿的芦苇、唼喋觅食的鱼群以及宁静优美的环境,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目前,已发现鸟类225种,有丹顶鹤、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和白枕鹤、衰羽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发展特色产业,使“贫困户”变为“小康户”

发展特色产业、让贫困户稳定脱贫,是巴彦茫哈苏木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苏木立足实际,制定了“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的发展战略,培育了哈吐布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吉祥艾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模式经营管理,为贫困群众的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吉祥艾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南丁向记者介绍,该公司年加工 600吨蔬菜,已完成了QS认证,并获取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吉祥艾里》商标通过了国家商标认证:“今年种植订单豆角200亩,每亩烘干2000公斤豆角,带领100多户农民种植豆角并订单式收购,其中50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每户增收6000元。”

刺绣是这里蒙古族妇女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手艺,但发展成为特色产业还是近几年的事。在苏木党委、政府的组织带领和支持帮助下,葛根敖日都嘎查成立了刺绣协会,使古老的传统手艺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阳光大道。

“自从有了刺绣协会,556人参加了刺绣培训班,农闲时忙于创收,3人以刺绣获利4万元,6人获利2.6万元。”葛根敖日都嘎查村民包春荣介绍。

养殖奶牛是该苏木发展的又一产业。达力哈拉沁奶站负责人宝力高向记者介绍,去年承包奶站以来已雇用10人,奶站不仅高价收购村民牛奶,还为村民免费提供奶牛改良技术。下一步他打算成立奶食品公司,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编辑:王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