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乡亲当亲人,乡亲把他当家人

发表时间:2019-10-14 10:37来源:兴安日报

兴安日报记者 赵烨

身材中等偏瘦、说话斯文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有条理。这是高巍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他的手机上有两个闹钟,一个是早上6点,叫醒他投入一天的工作;另一个是晚上8点,提醒他到贫困户家定时走访。每次工作前,高巍都会摸摸佩戴在胸前的党徽和扶贫工作队员胸卡。突泉县杜尔基镇红光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巍驻村任职以来,这位“第一书记”心里装的、脑子里想的、嘴上说的,便全是村里脱贫和困难群众生活保障这些事儿,赢得了当地群众一致认可。

抓班子带队伍 打脱贫主动仗

高巍原是突泉县委办公室一名业务骨干,2017年,受组织委派到杜尔基镇红光村驻村。

驻村伊始,高巍和其他驻村队员们就积极加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党员的思想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中央“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了党员干部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并全面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村“两委”干部为民办事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目前,全村有党员22名。随着脱贫攻坚战斗力的不断增强,红光村的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户、25人,贫困发生率0.029%,2019年已全部脱贫。红光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依托发展养殖业以及村级工厂,村集体经济由2016年不到50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7万元。

舍小家顾大家 彰显驻村本色

在红光村群众眼里,高巍丝毫没有干部的架子,只要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热心帮助;在高巍眼里,将近三年的驻村生活,红光村早已成为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作为第一书记,高巍从自身做起,吃住在村里,并主动当起了“兼职厨师”,一日三餐为队员们变着法地做可口的饭菜,让他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安心开展好驻村工作。村民们反映说,不止是周一到周五,很多时候逢双休假期,高巍也在村里忙碌,他是把家安在了红光村。作为驻村书记,贫困户见到高巍总会热情说“你来啦”;而作为父亲,女儿给他打电话时,听到最多的是“爸爸正在工作”。今年三月份,高巍的父亲因病住进了县医院治疗20多天,他却没有因为父亲生病请过一天假,只是利用每周工作完成之余的周末时间到医院看望照顾父亲,从未耽误村里的工作任务。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亲相爱的亲人一般,高巍用自己的真心和付出打动了村里的群众。冬日的农村,最常见的就是一群人坐在门口择辣椒,高巍忙完自己的工作,就总给大家帮忙,和乡亲边择边聊,很容易地就拉近了距离,群众都说这样的干部就是好,一有空闲就到家里拉家常、关心大家的生活生产情况、了解有没有遇到难题,给大家讲解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商量着大家一起解决。

三年来,村里的家家户户高巍自己也不清楚走访了多少遍,对村里的大小道路,每户的家庭位置了如指掌。村里有老人的家里,他更是几乎每天都会去一趟。晚饭后,他还经常去参与村里的广场舞活动,与大家一起活动健身,其乐融融。村民王昌江说:“我和高书记还加微信了呢,现在我们就像朋友一样,村里谁有个啥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咱的干部‘亲戚’高巍。”

破解基层工作难题,不仅需要干部与群众之间实打实的别样“亲情”,更要落实到行动上,走近群众、帮助群众,真正关心他们的需求,让群众真切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话语土一些、白一些都不要紧,这样才能让群众明白政策是真的为他们好,态度要好一些再好一些,多点耐心多点爱心,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这就是高巍的工作方法。

扶贫先扶志 脱贫先立勤

说起红光村的变化,高巍说物质上的贫穷其实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如今红光村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氛围令人欣慰。红光村贫困户何凤珍一家曾对生活失去信心,母子俩靠着几块薄土维生,日子过得苦巴巴的,儿子是三级残疾,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加上儿子致残之后整天不务正业,慢慢地家里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差,后来亲戚们也几乎与他们断绝来往。高巍了解到情况后,领着驻村工作队员们多次上门做工作,帮助他们找养殖项目。在工作队、责任组长和村干部的共同帮助下,2018年4月,何凤珍一家决定选择肉驴养殖,由于当年的驴肉的价格并不乐观,高巍又帮助改为养羊,为了让何凤珍一家重拾致富信心,高巍学习养羊技术,不仅从网上和书本中学习,还向有经验的村民请教,随后教给何凤珍一家。一年下来,15只羊产了15只羔,慢慢地挣得多了,一个月不仅够日常消费还能存起来几百元钱,过去对生活无望的现象一扫而光。村支书王福东总结说:“要问为啥满意度能达到100%?就是因为高书记把这里的群众当亲人,群众自然也把他当成家人,老话说人心换人心,村民的满意度咋会不高呢!”

编辑:王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