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区内新闻

“指尖”上的锦“绣”前程

2019-07-31 22:22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开栏的话:蒙古族手工刺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群众最广泛、最基础的情感与生活。近年来,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村牧区妇女以蒙古族手工刺绣为脱贫产业,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针线交错间描绘美好生活,成为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8月1日至2日,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将在兴安盟召开,本报今日起开设“奋斗逐梦绣美山河”专栏,对大会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展现以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为代表的蒙古族刺绣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喜鹊图案的手提包,牡丹花样式的抱枕,昂首奋蹄的蒙古马壁挂,几何花纹的蒙古袍……透过交织错综的万千彩线,在丝与线的起落穿插中,兴安盟的绣娘们用一双巧手串起了蒙古族文化的传承。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考察时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乘着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近年来,分散在兴安盟各地的草原绣娘重拾起刺绣这门“与生俱来”的技艺,因“绣”得业,以“绣”兴业,开启了奔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奥日雅玛拉刺绣、札萨克图刺绣……在兴安盟,蒙古族刺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形式、纤细考究的制作工艺、活灵活现的展示手法,向全世界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兴安盟将刺绣产业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文化扶贫、脱贫攻坚”的致富新路,成为自治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搭建平台“绣”出幸福“钱”景

“这是我们农村妇女的‘新宠’,绣好了,给我们带来不少效益呢!”在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王金莲正和几个姐妹围坐在一起,大家飞针走线,谈论着生活的新变化。如今,绣娘王金莲每年靠刺绣挣1万余元,摘掉了贫困帽子。她所在的乌逊嘎查,从事刺绣的妇女有60余人,订单累计收入达到31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刺绣产业村。

为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兴安盟率先在科右中旗集中推广刺绣产业。两年来,科右中旗173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100期,共培训绣工1.47万人次,培养出一级绣工1300人、二级绣工5000人、三级绣工8000人。

在兴安盟,从18岁到70多岁的绣娘们,遍布在各个地区。近年来,兴安盟积极探索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方式,如同一团红色火焰,点燃了全盟上万名绣娘一同致富奔小康的激情。科右中旗成立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采取“企业+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以“协会下订单、免费供原料、绣工接订单、计件算收入”的方式,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的产业化发展路子。现在协会已与17家企业、用户签订2200万元直供订单,在区内外建立37家实体店,年内销售额有望突破2000万元。

“这种传统布鞋,鞋底和鞋面都是我们绣娘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绝对的纯手工,穿着柔软舒适、吸湿透气。”“枕头里面装的是经过处理的荞麦皮,长期使用具有清脑、明目、促进睡眠等功效。”……在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图布台社区塔林艾丽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里,合作社负责人王扎拉嘎胡正在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推介店里的产品。

王扎拉嘎胡笑着说,虽然合作社注册才短短1个月时间,但已经接到了价值15000元的订单。绣娘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在社里制作或者拿回家里制作,根据绣品质量等按件计算工资,目前产品已远销盟内外10多个地区。

培育乡风织就美好生活

蒙古族刺绣,不单是甩掉穷帽子的依托,更是提升农牧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的抓手。

在科右中旗,很多农牧民都深藏一项“绝技”——20分钟之内即可将麻将牌制作成顶针。光滑的手感和白绿相间的配色,让新式顶针受到了妇女的广泛欢迎。

这一创意如何产生?原来是刺绣普及后,妇女们从“约”麻将发展成“约”刺绣,所以大量的麻将牌被闲置,大家就“解锁”了这项“新技能”。“麻将”变“顶针”“麻友”变“绣友”,是科右中旗乡风文明转变的生动画面。

如今,兴安盟广大妇女用针线将生活点缀得活色生香,日子也因为绣品而变得色彩斑斓,邻里之间“三五成群、家长里短”的现象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昂扬向上、和谐文明的崭新气象。

以刺绣为纽带,兴安盟各族群众凝聚起了团结奋进的力量,通过传承刺绣技艺、发展刺绣产业,激发了农牧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提升了勤劳务实、弘扬传统的文明素养,更涵养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淳朴民风。

开放包容释放市场活力

蒙古族刺绣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之一。眼下在兴安盟各地区,蓬勃发展的蒙古族刺绣产业,正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各地的新观念、新创意。

去年在科右中旗举办的10期“蒙湘牵手绣美生活”刺绣技能培训班,让王府刺绣与湘绣实现深度融合。融合发展的王府刺绣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陆续开发出了以古今名画为题材的“富贵荣华”以及山水花鸟等寓意深刻、色彩艳丽的刺绣艺术品,成为酒店、商场、宾馆、居家悬挂的装饰佳品。

面对前景广阔的刺绣市场,蒙古族刺绣大胆借鉴苏绣、湘绣等刺绣技巧,通过融汇多种针法,用“柔中带刚、粗中有细”的表现形式,在竞争激烈的刺绣市场中赢得青睐。通过与湖南骄阳湘绣厂、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展览馆及内蒙古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合作,全面提升了蒙古族刺绣的品牌形象。目前,刺绣产品包括棉麻、真丝、皮革等材料制成的服装、装饰画、生活家居用品、办公用品等1072种。

总投资近600万元、占地1500平方米的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文化博物馆,藏品近千件,已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刺绣文化艺术专题性博物馆。科右中旗正在将其作为旅游精品线路中的重要景点来推动。来到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了解王府刺绣的历史与发展,还可以近距离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领略巧夺天工的蒙绣神韵。

“指尖”传承走上国际舞台

连日来,在“中国蒙古族刺绣之乡”“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科右中旗,1万多名绣娘身着鲜艳蒙古袍万人同步刺绣,场景令人震撼。

她们怀着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怀,凭借对线条的勾勒、对色彩的演绎,创造了一幅幅做工细腻、图案精美的刺绣作品,一起创造了“规模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技艺展演”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并现场签订订单合同1000万元,使得这一蒙古族传统技艺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充分展示。

眼下,蒙古族刺绣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民间走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着令人惊叹的美:一幅《芍药绽放》,被深圳非遗生活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作为礼品赠送给了马耳他国家驻华大使,获得很高赞誉;产品亮相巴黎服装服饰采购展及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第六届中国工艺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让草原之风在世界绽放光彩;登上深圳文博会的大雅之堂,成为整场活动中的最大亮点;曾3次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性的展览活动,在内蒙古成立70周年大庆兴安盟文创大赛中获得金奖。

历经时光淬炼,如今的蒙古族刺绣在兴安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正在从王府走向民间,从草原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向世界彰显着民族刺绣的时代风范、中国风范。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胡日查 高敏娜 实习生包慧慧)

编辑:王菲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