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种子”在乡村田野落地生根

发表时间:2019-06-03 11:10来源:兴安日报

原标题:“文明的种子”在乡村田野落地生根

——乌兰浩特市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谭艳丽 马微 

轻轻推开村部图书阅览室的门,手捧书籍的村民们或低头阅读,或抄录笔记,或悄悄讨论。书架上,摆放整齐的各类农用书籍被村民们翻了又翻,看了又看。 

空闲时间到图书阅览室“充电”学习,成为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五丰村村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村里,这个“时髦”的行为,取代了过去“在家打麻将”“聚堆聊天”等生活习惯。 

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养成,得益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今,文明新风吹拂红城大地的广袤沃土,吹落一颗颗文明的种子在乡村田野落地生根。 

传承文化血脉,乡风文明注入新内涵 

当多种民族文化在一个村庄邂逅交融,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生活着朝鲜族、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多年的朝夕相处、患难与共让这个以朝鲜族为主的特色村寨民风淳朴、团结友善。 

“过去,朝鲜族把多年种植水稻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满、汉、蒙古族兄弟,蒙古族、满族村民把养殖技术传授给朝鲜族兄弟,汉族村民同样把做买卖的‘绝活’教给其他民族弟兄。”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介绍,在三合村,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村风已经传了几代人。 

一年一度的老年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幼、各民族村民身着盛装,翩翩起舞、谈笑风生,一片和谐。 

乌兰浩特市更加注重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乡村文化血脉,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新内涵,进而建设具有历史记忆、文化特点的美丽乡村,引领社会文明风尚,起到教化村民、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建设美丽乡村,激发农民群众行动自觉 

义勒力特镇是在2017年获得“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的。 

不见了寻衅滋事、酗酒赌博、封建迷信的陋习,讲文明、讲礼貌的村民不断增多,农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一系列改变将荣誉的牌匾越擦越亮。 

对于这个“内外兼修”的乡镇来说,义勒力特镇不仅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行动,还结合嘎查特色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 

“以义勒力特嘎查为例,这几年持续完善道路、交通、桥梁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环境美化、亮化,改路、改水、改厕、改圈,还在这里建了民俗一条街和帽子广场,沿河修建了水景公园,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乌兰浩特市的‘后花园’。看到村里变得越来越好,村民们也更加自觉,文明守礼、不乱扔垃圾,共同保护干净整洁的环境。”义勒力特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延凤说,今年义勒力特嘎查将在原有3个公厕基础上再建设2个水冲式公厕。 

花香蝶自来,如今的义勒力特镇,已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休闲胜地,去年接待旅客达30万余人次。 

乌兰浩特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村民,乡风文明正内化为村民的行动自觉。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和谐安定、协调有序的社会环境,成为农民群众的一致追求和努力方向。 

滋润精神家园,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我还记得那是2016年,扶贫工作人员到我家,帮我选脱贫产业,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养奶牛。现在终于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站在演讲台上,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国柱把自己的脱贫故事讲给大家听。 

让农民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是乌兰浩特市围绕“我脱贫、我光荣、我奋斗、我幸福”这一主题,推广的农民素质提升的“7+2”模式。通过开展扶贫故事宣讲、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善行义举榜等活动,将思想素质、生产技能、创业素养等提升行动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培育新时代下讲文明、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守法纪的新型农民,从而在乡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好风尚。 

不仅如此,乌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风文明幸福行”、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乡风文明大行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推广到各乡镇嘎查,将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在当地重塑了勤俭持家、崇尚科学、孝老爱亲、村邻和睦的乡风民俗。 

如今行走在乌兰浩特市各村屯,一幅乡风文明和谐有序的新农村画卷已然形成。

编辑:张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