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区内新闻

孤儿院里暖融融

2019-02-11 16:57 内蒙古新闻网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孤儿院里暖融融

郭清秀30多年来一直是回家过年,9年前,这个习惯被她自己彻底打破了。

9年来,她没有回家过一个年,不是她不孝,也不是工作太忙,而是她不能也不愿意离开这4名由她护理的孤儿。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2岁,分别是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和脑瘫患者,这些孩子都是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的。

为了让这些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失家庭的温暖,包头市儿童福利院早在9年前就实行了“模拟家庭”计划,郭清秀幸运地成为首批被聘用的护理员,她也从此做了“一号家庭”的“妈妈”。

按院里规定,护理员夫妻两人必须搬到儿童福利院,与这些孩子同吃、同住、同玩,并负责孩子的起居、洗衣、做饭、监督吃药、洗澡等。

大年初五上午9时,记者敲开了4楼“一号家庭”的门,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客厅包饺子,“主人”郭清秀介绍说,这是她72岁的老母亲,因为自己不能回家过年,老母亲昨天专程从土右旗农村赶过来看她。

说着,郭清秀推开了另一扇门,记者看到,正在玩耍的孩子衣服干净整洁,患有自闭症的大儿子郝鑫一个人低着头躲在角落里,有点怕见生人。“妈妈”走过去拉着他的手说:“叔叔来看你了,快起来给拿把椅子。”18岁的郝鑫马上跑着把椅子抱过来,并从茶几上抓了一大把核桃和花生给记者吃。

对面墙上,一幅被放大了的郭清秀和4名孩子的集体照在白色镜框的映衬下,透着温馨。

“这两个孩子呢?怎么不在家?”记者指着照片问。

“苗苗和丽丽两年前被领养到美国了,我太想她们了。”郭秀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我想我的女儿。”

在八号家庭,8年没回家过年的“家长”白丽春同样在给4名孩子包饺子。

“每顿吃什么,全院有统一的菜谱,一周7天的菜不能重复,比如今天中午的主食家家户户都是饺子,副食都是牛肉炖萝卜、荷塘小炒、菠菜花生米。”说着,白丽春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红色的《春节食谱安排表》给记者看。

“这是你家的大女儿?个子很高呀。”

“是,她叫党爱民,今年26岁了,是孤儿院里年龄最大的孩子,年前才刚从天津做完手术回来的。”

党爱民小时候得了脑积水,一直不能走路,但神志清晰,有语言表达能力。她高兴地对记者说:“叔叔,你看,我现在能走路了,这全是孤儿院爸爸妈妈们的功劳,太感谢他们了,比我的亲爸亲妈还亲。”

“你见过你的亲爸亲妈吗?”记者问。

“没见过,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长什么样,但我理解他们,当时肯定是有苦衷才不要我的,我不恨他们,很想他们,毕竟是他们给了我生命。”

读过小学和中学的党爱民不仅是院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孩子,也是公认的心灵手巧大师,她编织工艺品,绣鞋垫,一个月还能挣几百元零花钱。

和党爱民相比,住在二楼“贝贝屋”的12名宝宝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都是2、3岁的孩子,不是脑瘫,就是先天性心脏病,一切靠人料理。护理员唐保华介绍说,她非常喜爱这些孩子,一两天不见就想得不行。

在“咪咪屋”,记者一进门便看到护理员李秀清正在给侯文杰换尿不湿,她说:“我们这个屋的12个孩子都不到一周岁,看着他们一天天地长大,再累,心里也美滋滋的。”

来到一楼,还没等记者把“壮壮屋”的栅栏门彻底推开,一群可爱又调皮的小家伙就把门口团团围住,4岁的李安保上来就喊记者叫“爸爸”,而李可安的小嘴嘟嘟嚷着:“抱抱,抱抱。”

11时,记者来到大食堂,只见十几名身穿白大褂的厨师正在紧张忙碌着,剥葱、洗菜、和面、切肉。厨师马良说:“我虽然10年没回家过年了,但每天只要看到这些孩子,我就没有一点儿怨言,只想着把菜做好,让他们吃好。”

在“爱心人士接待室”堆放着各种物品,有新鲜水果、玩具、棉衣、小食品等十几个品种。胡玉刚院长说:“这些东西是今天刚送来的,还没来得及给孩子们发放呢。”据介绍,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几乎每天都有爱心人士前来给孩子们捐款捐物。

统计显示,包头市儿童福利院共有215名孤儿,由102名护理员、10名医护人员、13名特教老师、17名厨师和13名康复师为他们精心服务。包头市政府给每人每月1800元生活费,并上了医保。(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向平)

编辑:杜小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