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地方频道 突泉县

从靠天吃饭到靠智增收农业强

2018-12-18 16:30 兴安日报

文/冯玉燕    图/张阳

“我家今年种了50亩的绿豆,都装袋收拾完了,有7000多斤;30亩的高粱,高粱穗都沉甸甸的,亩产能达到1000来斤;还种了70亩的玉米,每亩地纯收入也能达到800元,今年老百姓种地丰收了。”突泉县永安镇杜乐村村民赵丽侠笑呵呵地介绍。

如今,在突泉大地,一座座设施农业大棚绿意盎然,一个个精品农业园区项目投产运营,一条条特色产业增收之路不断拓宽,一个个项目带动着突泉农民步入了致富“快车道”……

在突泉县这个绿色、富饶的沃野上,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百姓传唱着一首首致富惠民的歌谣。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取消农业税、连续提高粮食综合补贴、全面推广粮食机械化生产,再到全面转变种养殖方式,经过改革开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突泉县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构调整破题“增收难”

突泉县作为全国产粮大县,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面对玉米价格一度出现大幅下调的情况,突泉县委、政府积极寻“良方”、求“解药”,从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变”,通过优化种植业结构等多种方式“拔穷根”,向土地要最大效益,推动全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我今年在平原村种植1500亩甜菜,在柳河村也流转了1000亩甜菜基地,每亩能达到1500元左右的收入。今年风调雨顺,没怎么浇地,与去年相比,节省了用工费用和浇地的费用,比种植玉米提高四五百元,都是订单种植,主要销售给荷马糖业。”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高国艳介绍。

突泉县甜菜种植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种植面积连片,已成为农民新的增收增长点之一,主要以突泉镇、太平乡大田种植居多。

种植业结构调整不仅是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减,更是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调什么、怎么调、调了如何稳得住,都需要科学的布局和谋划。

突泉县种植业围绕“减粮增经扩饲草”的思路调整,以“粮改经”和特色种植为切入点,引入中粮糖业和荷马糖业,通过订单形式发展甜菜种植基地4.5万亩;大力扶持尚德维康等本土企业,发展杂粮杂豆种植面积71.2万亩;积极推进优势特色产品种植,紫皮蒜种植面积达2万亩。同比去年,种植结构更加优化,优势特色更加突出。目前农民正忙着秋收,田间村头都是丰收的景象,预计粮食作物总产量有望突破25亿斤。

而这些丰硕的果实,都是突泉县一次次探索与尝试后的蜕变——

广种薄收。从前,一年四季,只有夏季一个季节农民种地有收入,赶上干旱、冰雹年头,农民一年白忙活不算,连投入的种子化肥钱都收不回来。

穷则思变。如何让农民从土地里获取更大的收益,让农民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让农民从种植业中赚取更多钞票?这成为突泉县党政领导班子会议议题之一。

集思广益。突泉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引导农民建设温室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大棚种植业,让农民驶上致富“快车道”,打响“中国瓜菜之乡”名片,加快“富民兴县、幸福突泉”进程。

目前,全县设施农业园区以曙光、赛银花和城郊为代表的园区个数达到45个,日光温室大棚6400座,设施占地面积34000亩,设施内面积16100亩,设施农业产量达11.24万吨,同比增加1805吨。

变革通达。设施农业的兴起,给突泉农民带来了“倍增效应”。

突泉县依托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园区,引导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如今,以知雨文化、春州旅游、老头山国家风景区、明星湖度假村、杜西沟旅游景区、曙光花海、城郊农家乐、哈拉沁民俗村寨、西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目前,全县经营农家乐的村子达到33个,户数110户,休闲农庄52个,民俗村13个,共带动农户3208户,年接待人次达到13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达到1396万元。

牧业养殖带来“好钱景”

牧业收入是突泉县农民增收致富脱贫的一项主要产业。突泉县按照“改羊增牛扩猪禽”思路,鼓励“小畜换大畜”,提高畜牧业比重。突出抓好畜牧人才队伍建设和牲畜品种改良,加快肉(奶)牛、肉驴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促进饲草饲料、粮食“过腹增值”。去年创新实施“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

为了让“牧业再造突泉”工程为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突泉县逐步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引导农户将贷款用于购买牲畜,帮助联系保险公司为大牲畜上保险,加强风险防控,加强防疫人员、改良人员等技术人员的培训,为大畜养殖发展提供保障性支持。

永安镇哈拉沁村的杜红贵就是“牧业再造突泉”惠民政策的受益者。今年年初,杜红贵自己筹措资金加上牧业贷款,开始养牛。到目前为止,他家牛存栏83头,其中基础母牛53头,当年牛犊30头。他如今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

杜红贵高兴地说:“现在平均三天就会有一批人来我这里购买牛犊、学习养殖经验或者实地考察。自己家的土地加上承包来的土地都用来种植青贮,不仅可以降低养殖成本,还可以让土地的产出‘过腹增值’。”仅上半年就已经有20多户农民从杜红贵的家里买走了牛犊,每只牛犊的价格在7000元左右,预计年收入轻松超过10万元。 

据统计,“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实施以来,全县新增各类大畜6074头;杜尔基镇红光村万头肉驴养殖基地投入使用,计划年内完成购驴5100头;绿丰泉公司黑安格斯肉牛本土培育驯化良好,肉牛存栏突破7000头。预计全县牲畜存栏总量达126.5万头。

搭建牲畜交易市场。今年,突泉县投资建设占地5000平方米、日交易牲畜量5000头规模交易市场建成使用。同时整合京蒙帮扶资金360万元、房山区帮扶资金300万元、中国气象局帮扶资金120万元,计划购置500头西门塔尔母牛,委托有实力的企业养殖,县财政支付养殖费用,为广大贫困养殖户提供廉价优质牛源,畅通买畜卖畜渠道。

合作经营共筑“增收极”

突泉县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重点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了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农业经营体系。

“我把土地承包给合作社,合作社聘我在这里打工,现在一年的收入比自己种地的收入多了好多,而且旱涝保收,还能照顾家里。”突泉镇平原村村民赵久山把自家30亩土地流转给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一年承包费用6000元,合作社聘他一年的务工收入3万元,这样他一年的收入就有3.6万元。

合作经营双受益。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国艳介绍,该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主要进行甜菜规模化种植。将有耕地的农户通过以耕地入股的方式购买股份,通过分红的方式获得合作社二次分利。另外,农民把土地承包给合作社,合作社吸收农民入社参加劳动使其获得工资收入,打破了以往一家一户不成规模的种植模式。目前,合作社入社成员23人,带动200余户农户受益。

在突泉县,像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农户增收的企业还有很多。以尚德维康、宝润红酒等为引领,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葡萄和蔬菜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26家,全部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注册资金138.89亿元,覆盖全县162个行政村,发展入社成员6468人,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64%。年销售收入达22.93亿元,可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2.4亿元。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