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

三代人见证小岗村之变

2018-09-25 16:37 人民日报

开栏的话

从大包干到土地流转,从乡镇经济兴起到民企改制上市,从引进外来人才技术到中国大门越开越大……改革开放40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40年,也是给每个人刻下改革印记的40年。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一个个家庭,特别是当年最早参与改革的那些家庭身上,能够映射出那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历程。今天起,本版推出“改革开放40年·改变从这里起步”栏目,聚焦改革开放起航的时间和地点,聚焦迈出改革第一步的个人和家庭,回忆改革过往,讲述喜人变化。

40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几户农民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包干”,从而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幕。40年来,小岗村走过了从摁下红手印大包干到土地确权颁证领到“红本本”,再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一次次为改革探索蹚路,使得这个地处淮河岸边的小村庄,始终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

一粒水珠可以折射整个海洋,一户人的命运及变化也映照着整个国家的沧桑巨变。在艳阳高照的一个午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俊昌老人家中,回忆40年来发生在这个小村庄的时代之变。“改革创新是小岗的基因和底色,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更有力地推进改革。”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

跟着党走,把改革进行到底

沿着小岗村里长长的主干道,穿过两旁林立的商铺,一对上了年纪的老夫妻正在家门口乘凉,年过70的老爷子头发花白,精神矍铄。40年前,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18户村民在一间茅草屋中签下了一份“生死契约”,从而掀起了农村改革的大幕。他就是大包干主要带头人,时任小岗村生产队长的严俊昌。

谈起往事,77岁的严俊昌仍难掩激动之情。他说,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于是,在1978年底的一个晚上,严俊昌和其他十几户村民陆续走进村里的一间茅草屋……

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内,人们仍能看到那份“生死契约”,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钧。“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签订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就此开启。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十几万斤;人均收入400元,是上一年的18倍,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日子成为历史。“家里的粮食堆得满屋子都是,整个村子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不过,在报纸对此进行报道后,却引起了县里一阵恐慌,大家都不知道要面临什么后果。”

严俊昌说,自己很感谢3个人,即时任凤阳县委书记的陈庭元、地委书记王郁昭和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王郁昭书记在会上说,严俊昌是自己救自己,难道他多打的粮食不是贡献给我们党吗?”而1979年6月到小岗村调研的万里同样肯定了小岗村的做法,并将大包干推广到安徽全省。

“万里书记问我生产队长好不好干,我回答说,过去生产队长不好干,现在好当了。大家干活儿都舍得出力气,不操人家心,根本不用催促就下地干活了。”严俊昌说。

如今,40年过去,严俊昌坦言自己从未后悔过当初的决定,更庆幸在党的领导下,家乡的面貌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过去,做梦也没想到咱农民能过上现在的生活,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如今的严俊昌,仍在关注着小岗村乃至整个国家的变化,内心时刻充满着一股自豪感。

土地流转户严得柱:

种好责任田,改革再出发

一片开阔的田地里,搭满了葡萄架,当记者见到严得柱的时候,他正在自家的葡萄园中忙活着。

严得柱是严俊昌的二儿子,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小岗村,至今靠承包的13亩土地种葡萄为生。出生于1973年的严得柱,对那个决定了亿万中国农民未来的晚上,并没有太多记忆。在他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不断有剧组来到自己的村里拍电影,其中很多情节如今他都能描述得绘声绘色。

对于小岗村的敢为天下先,严得柱有自己的看法。“改革之前,村里有那么多土地,家家户户却都在为生计发愁。生产队每天一起劳动,却收不到粮食、吃不饱饭。村里几乎所有人都当过村干部,但都没有找到出路,‘大包干’这条路也是不得不进行的选择,也许当时父亲也没考虑那么多,但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要试一试。”长大懂事后,虽然严得柱也曾为父亲担心过,但是对于父亲的选择,他始终是支持的。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也是小岗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小岗村的变化,严得柱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家里的茅草屋,破破烂烂、漏雨漏风。”严得柱回忆说,“后来就渐渐好起来了,村里人都真正下地干活,能吃饱饭了,家里存下来的粮食也越来越多,这在当时已经是最令人开心的事情了。”

“小岗村的变化太大了,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电视等家用电器,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村里路越修越好,很多村民都有了汽车和楼房,小岗村以前落后的样子已经完全看不到了。小时候从来没有想到如今会有这么好的生活。”严得柱说。

严得柱是小岗村幸福生活的一个鲜活注脚。1998年,他开始种植葡萄,现在他每年有10万元左右的纯收入,日子过得还不错。“农民嘛,终究还是脱离不了土地,安安心心把田种好,虽然辛苦一点,但是生活越来越好就有盼头。”严得柱说。

当然,如今的严得柱,还有一些新愿望。“我们下地种田辛苦一辈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是小岗村要想继续发展,不能仅仅靠种地,要想真正富起来,应该多发展一些产业。”严得柱说,“也希望村里的年轻人能够多多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靠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来建设小岗,让小岗越来越好。”

纪念馆讲解员严淑淑:

展示小岗历史,传承改革精神

“欢迎大家来到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展馆分为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展望、关爱六个部分。整个纪念馆以翔实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丰富多彩的展示和表现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严淑淑,严俊昌的孙女,严得柱的女儿,出生于1997年,目前是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讲解员。当记者在纪念馆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微笑着为游客讲解。一身讲解员装束的严淑淑,年轻干练,充满活力,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亲和力和专业性。

严淑淑以前也想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不过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家乡,并进入大包干纪念馆从事讲解工作。“作为一名小岗人,自己更了解小岗村的历史,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让全国人民了解小岗,了解改革精神,我感到自豪。”严淑淑说。

作为一名90后,严淑淑没有经历过小岗村的困难时期和历史巨变,但她对这段历史还是十分熟悉。“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和爸爸讲他们那个年代有多么艰苦,如今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虽然那会儿因为少不更事所以不以为然,但在我的心里一直有很深的印象。”严淑淑说,“后来进入工作岗位,对小岗村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更加了解到长辈们的不易和小岗村历史变迁的意义,这些变化真的令人震撼。”

如今的严淑淑,在旅游旺季有时候一天要接待上千名游客,虽然又苦又累,但是她坚持了下来。“刚开始接触讲解工作的时候,因为太多的历史和政治名词,确实有一些苦恼。另外在讲解的时候,会有游客提出问题,其中有一些游客对小岗的历史有很深的了解,所以一开始并不能很好解答。”严淑淑说,“其实这些困难都是必然的,只能不断加强业务训练,多学习历史知识,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

在严淑淑看来,小岗村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村容村貌上,更体现在发展路径上。“小岗村这些年的基础设施确实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小岗村抓住了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带动了农业和服务业。”严淑淑说,“作为小岗人,我也期待着小岗村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因为工作的关系,严淑淑已经很少从事农业劳动,在生活方式上多少与父辈有了一些不同,在很多事情上也有一些新想法。严淑淑说:“父母种田辛苦了一辈子,但是收入始终不高,如今小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我看来是一个契机,可以考虑通过农家乐和开特产店来增加收入。”(韩俊杰 徐 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