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

民族特色村携手奏响民族团结“幸福曲”

2018-09-10 16:21 兴安日报

冯玉燕

走进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突泉县永安镇哈拉沁村,你会被浓浓的蒙元文化所吸引,笔直的商业一条街,沿街商户圆形的蒙古包式建筑、蓝白相称的带有蒙元花纹、云彩图案的一户户造型新颖,颇具特色的民居,在绿树掩映下格外亮丽,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街道两侧的崭新路灯和彩砖人行道,已成为突泉县一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哈拉沁村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各项资源,多方位、多视角发展民族经济,原滋味、取精华保持民俗风情,发掘蒙元文化,高标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民居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申请以蒙古族民俗为主的哈拉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只要努力就会有成果。2017年3月,哈拉沁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村党支部书记曲维明告诉记者:“目前村民生活条件无论是从基础设施,还是从生产生活生活上都有了很大改善,在落实脱贫攻坚惠民政策上,我们将传承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走少数民族特色发展道路。创新模式,按照扶贫产业和民族产业并举,得到了内蒙古三阳牧业有限公司的鼎力扶助,民族团结事业蒸蒸日上。”

如今,独具蒙元文化、村风民风淳朴、村民安居乐业的哈拉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展现着“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同富裕奔小康”的新气象,以其独特的民族结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传承民族产业

“我每天只要有时间,就缝制蒙古象棋、笔筒、纸抽等工艺品,没有成本,手工费不一样,自己要多干点,就多赚点手工费,村上有这个民族工艺品产业真的挺好,守家在地的不耽误农活,我是2012年学的蒙古工艺品缝制手艺,一年下来我做工艺品手工费就能收入1万多元。”今年49岁村民赵玉玲乐呵呵地说。

“在呼市给人打工就是做民族手工艺品,2011年我决定回家创业,正好县里有政策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我就毫不保留地把在外地学到的手艺传给百姓,举办了民族手工艺品培训班,当时村里就有40多人参加,老百姓积极性很高,做民族工艺品还不耽误农活,晚上有时间也可以做。”今年44岁的毕亚香介绍说。

笔者了解到,2011年在呼和浩特打工做蒙古族工艺品的毕亚香和丈夫在回家时,听说县里有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夫妻俩决定回家创业发展民族风手工艺品,把学到的手工艺品制作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百姓,带动百姓致富。

如今夫妻俩经过几年的示范带动,全村几乎各民族的农家妇女都会做蒙古风民族工艺品,常年有50多个妇女跟着她们做手工艺品,手艺好、做得快的农闲时一个妇女一天能赚50到70元。有的家庭一年最高能赚2万多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毕亚香告诉笔者,不只是老百姓有了收入,她每年纯收入也能达到10多万元。这几天老百姓找她领取工艺品制作的就很多。她的工艺品一点也不愁销路,阿尔山、满洲里、阿荣旗等旅游景点、车站定期都有订单。

民族手工艺传承,民间艺人制作,让传统民族工艺品在这个小村大放异彩。

各民族携手奋进

“我把扶贫资金投入到了三阳牧业,参加了‘铁畜代养’扶贫模式,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就是好,我家每年能分红3300元,我每个月打工还能收入2000元,孩子上学的费用不用愁了。”村民刘志晶感激地说。

今年37岁的刘志晶,丈夫由于意外车祸去世,家里两个孩子上学,去年动态调整时被整户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村上干部入户宣传扶贫模式,她把3万元扶贫资金投入到三阳牧业有限公司参与“铁畜代养”扶贫模式受益。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  哈拉沁村搭乘“精准扶贫”惠民政策东风,携手龙头企业,创新实施“四种模式”带动各民族脱贫增收。依托三阳牧业有限公司,通过采取“党支部+公司+贫困户”形式,“铁畜代养”模式带动33户贫困户分红;建立贫困户企业担保贷款“承贷分红”模式,11户贫困户每户为宝润红酒担保贷款3万元,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3000元;“产业扶持”模式重点发展大畜和芦花鸡养殖,每户贫困户养殖芦花鸡100只,大畜可在牛、马、驴等基础母畜中选择,同时发展果树经济林,每户栽植葡萄200-500株;“政策兜底”模式通过健康扶贫、异地扶贫搬迁、低保和困难生活补助,确保贫困户人均收入稳定在贫困线以上。

同时,哈拉沁村还在村便民服务站安排了蒙语服务岗位,招聘蒙汉兼通村干部,村“两委”班子5人中3人为少数民族。在村民中推广县民族宗教局开设的蒙语学习网,向群众发放蒙语学习手册,依法依规学习蒙文,使牌匾、标识牌蒙文应用标准规范,尊重民族传统习俗。为了广泛推广应用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哈拉沁村在小学开设了蒙语教学班,开设了蒙古象棋、安代舞、搏克、布鲁克、民族手工艺制作等课程,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