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区内新闻

复制“北村模式”:多伦县培育产业推动精准扶贫

2018-08-24 15:29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奋斗在一线】

复制“北村模式”:多伦县培育产业推动精准扶贫

盛夏的多伦县山花烂漫、林丰草茂,漫步大地,脚下青川碧野,抬头蓝天白云,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随着目光一直舒展伸向远方。

7月下旬,记者走进多伦诺尔镇北村北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基地,30多个160米的超长温室大棚依次排列,进到棚里,鲜嫩的黄瓜顶花带刺,一根根长势喜人,村里刚刚脱贫的张玉萍和农工们正给黄瓜掐尖、绕藤,装入箱内的新鲜黄瓜将以最快的物流方式送往北京的各大卖场。

“守家在地,不用外出打工,在棚里除除草、浇浇水、摘摘菜,每个月就能挣上3000块钱!”62岁的张玉萍告诉记者,她有“双重”身份,不仅是合作社的员工每月拿3000多元工资,还是合作社的股东年底还能分红,每年有40000多元的收入。说起以前的苦日子,她滔滔不绝:她老伴患心脏病多年,每年20000多元的医药费让她无力再生产,村里北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让她加入,去年底她家就脱了贫。

办好农村的事,全靠好的带头人,全靠好的思路和渠道。

2018年3月,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推行“联合党委+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以北村为中心,联合临近的南村、双井子村和新仓村成立了非建制性联合党委。

“这个非建制性联合党委,就为解决传统蔬菜种植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经营分散等难题,全镇上下抱团进行蔬菜集约化生产,通过产业发展扶贫攻坚。”镇党委副书记、北村第一书记、德胜农业联合党委书记范晓蕾说。

“所有大棚的无公害绿色蔬菜,都是通过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北村党支部书记高凯杰告诉记者,大棚种植刚刚起步时,村里整合了200亩闲置耕地,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财政补贴、村委会筹资和村民入股形式成立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合作社,一共建了90座日光温室。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通过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扶持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模式,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多伦县一直苦苦思考的难题,也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贫困户的股金从何而来?在北村,百分之八十的贫困户入股没花一分钱。村里把每年“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90万元,作为全村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低保户及部分低收入家庭入股股金,为其入股合作社。以张玉萍为例,她家在合作社入了16股,共计16000元,自己只买了2股2000元,剩下的由“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支付。

为防止贫富分化,保证真正的贫困户脱贫,合作社专门设置了入股上限,即每股1000元,最少1股,最多20股,不得超过20000元。目前,合作社已发展股民272户。高凯杰说:“入股上限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富户入股份额过多的问题出现,保障绝对贫困户的有效股份。”

为保证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不因合作社的盈亏受到影响,北村从项目资金中预留出20万元,作为贫困户预留保障金,

如出现因经营不善、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的合作社资金损失、无法分红等情况,此资金将用作贫困户分红。去年底,合作社为每户贫困户发放分红1000元。

北村资产收益型扶贫机制,为全县贫困村脱贫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随着收益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北村模式”在全县22个重点贫困村全面拓展,带动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如小石砬金界壕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木耳种植基地建设,平甸沟养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肉驴托管,目前已托管贫困户162头肉驴。大河口乡前九号“巾帼行动”珠串彩编合作社带动15个贫困家庭妇女走上了富路。

要真正打赢扶贫攻坚战,还得在精准上下功夫,在找路子上动脑筋。由联合党委成员单位的村办合作社投资组建的多伦县德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京东集团线下超市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提升了蔬菜的附加值,实现销售收入131万元。通过产业带动,已有50户(96人)贫困户实现脱贫,北村计划在2018年底前,顺利完成剩余16户(30人)贫困户的脱贫致富目标。

针对因病致贫、返贫人口比重大的突出问题,多伦县以健康扶贫工程为抓手,累计投入825万元设立健康基金,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2017年,在为当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15.6万元新农合参保费的基础上,为2014年以来7007名贫困人口缴纳2018年新农合参保费126万元、缴纳减贫保112.9万元。投入22.8万元,为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1人免费健康体检,覆盖率达到85.1%。投入资金43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免费蒙中医药治疗2088人次;为492名慢病患者开展免费送医送药活动,送药金额11.46万余元,患者自付率3.23%。对324名贫困患者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为430名贫困患者提供了医疗费用一站式报销结算服务。除医保报销外,截止目前,对437名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开展商业保险理赔、民政救助和医疗保障基金兜底,共计补助410.24万元。

“产业扶贫是让贫困户‘骨头上长肉’,对因病致贫、返贫人口我们就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多伦县宣传部副部长王九龄说。

多伦县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动态管理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救助范围144户295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32%。为农村7001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301.2万元,为101名贫困农民发放医疗救助金16.1万元,为145名贫困农民发放临时救助金10.5万元,为1064名贫困老人发放高龄津贴387.1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临时救助21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2万元。为135人发放生活补助资金21.7万元。县财政为60周岁以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贴养老保险49.9万元,为115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36.9万元。加强对贫困户保险保障,争取上级扶贫资金,为2014年以来3476户贫困户家庭每户缴纳房屋意外保险、种养业保险87万元。

镇党委副书记、德胜农业联合党委书记范晓蕾说,下一步,北村将依托现代化农业体系,构建育苗、种植、沼渣追肥、仓储、物流、检验检测、推广营销和沼气发电的循环经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记者手记】

培育产业、开拓市场,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开展深度加工,吸纳更多的农户从事集约化生产经营,扶贫工作才能做到从“输血”向“造血”的过渡,做到既“精”且“准”。多伦县大力推广“北村模式”,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选准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模式,抱团发展,龙头带动,提高了当地农畜产品的品质和美誉度;市场外向,品牌提升,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北村模式”体现了村镇农畜产品市场的活跃度,并且与全国的大市场连接到了一起,这应是多伦县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也是精准扶贫工作中“扶志”的关键。(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红艳 巴依斯古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