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兴安新闻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2018-08-24 11:12 兴安日报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走近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线建设者

邹吉星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线总投资10.88亿元,铁路主线长20.617千米。铁路从葛根庙站白城端预留接轨道岔处接轨后向东北方向延伸,上跨团结渠、下穿302国道、横越乌白高速公路,抵达开发区工业园站后,由入企专用线分至乌兰、博源两个大化肥项目基地。闪烁银光的铁轨犹如吉祥哈达,载着兴安儿女快速度前进、高质量发展,驶向幸福彼岸。

田磊:特殊的历史使命

田磊是中铁十四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部项目经理,他负责统揽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线项目的全部施工工作。身经百战的他已经参与修建3条高速铁路、2条快速铁路和1条普通铁路,但这个项目是他承接的第一个PPP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刚刚开完晨会的田磊跑进办公室,一口气打了9个电话,劳务派遣单位、沙石材料供应商、铁路沿线相邻的企业……这样的节奏从每天早晨6点晨会开始持续到晚上10点,这还不算他白天实地检查各处施工情况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放下电话,知晓记者采访主题后,他却抢先开口:“其实推这个项目我心理压力特别大,不光因为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更因为我们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所言非虚!       

与公路和航空运输不同,铁路运输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相对较小,且运输能力更大,几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承运任何商品,具有经常性运输和低成本运输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将为优化经济结构、“准备弯道超车”、发展之心迫切的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乃至整个兴安盟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日前,盟委委员、副盟长隋维钧到项目基地调研时强调:“让项目‘顺利进行’还不够,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推进’!”

田磊全面落实盟委、行署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跑步进场、快速建点,用独具一格的“见缝插针法”,使得全项目上下形成了“保铺轨、保联调、保开通”的紧张氛围。   

面对施工线长,田磊采取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同时开工、均衡推进的平行作业;面对难点较多,采取不同工种在同一区域同时施工、相互配合的交叉作业;面对突发情况,采取把重型机械、优秀工人进行统一调配施工的集中作业……抓方案,严管控,提工效,田磊牢牢把握着安全、质量、进度的三大关口,见缝插针推项目,优化方案赶进度,各个击破攻难题。在田磊的带领下,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铺轨6公里,  计划今年11月底建成投运。

庄康武: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只见火车万万里,未闻修路寸寸难。”这句在行业内流传的话道出修建铁路的艰辛,而对于时间安排紧、管理要求高、技术难点多的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线,更是要面临诸多困难。

项目专线位于乌兰浩特市东南侧,沿线穿越冲积平原区、剥蚀丘陵区等地貌单元,地表植物茂密,且多为农田及树林。工程区地处欧亚大陆中纬度内陆,属大陆型寒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严寒、风沙、暴雨、软土、季节性冻土对工程影响较大。项目部总工程师庄康武说:“部分季节性冻土厚度超过3.5米,严重影响工程进度,由于交通物流不方便,渣土、砂石、轨枕、钢轨等原材料运输困难,现在又正逢雨季,沿线地下水在冲积平原及剥蚀丘陵的居部低缓地带水位较高,对路堑施工也有较大影响。”

不开路,山不会自己移走;不架桥,沟壑不会变通途。

在庄康武的政治思想笔记上记录这样一段话——“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铿锵有力的话语,是新年伊始的“第一强音”。古有愚公移山的传记,今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是对铁路人工作常态的真实写照!

怀着这样的心态,庄康武直面重重困难牢牢树立“方案决定成本,进度决定效益”的工作理念,带领技术团队,仔细研究、不断试验。集团公司的专家也多次赶到施工现场,对总体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和评审,不断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控制工程分部分项施组设计,力求选择最优施工方案,为项目快速推进铺好筑路石。如今,庄康武已解决大小技术难题百余件,22个涵洞全部打通,4架美观结实的铁路桥和两架经济实用的框架桥全部建成,难点颇多的公路桥已建成3架、剩下5架正抓紧建设。

在施工进程中,庄康武还主张将铁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多举措保护地下水、采用环保材料、及时清理工程垃圾……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求对沿线原有地形地貌的影响降至最小。

看着横跨在草原上的巍峨桥梁,庄康武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也正是实现‘将改革进行到底’所需要的精神,我一定会高质量完成任务。”

刘福昌:我为家乡修铁路

立秋已过,但“秋老虎”依旧迅猛。阳光直射在毫无遮挡物的施工现场,地面上反射的阳光伴着炙烤钢轨的热气直烤面颊。

突泉县宝石镇东沟村村民刘福昌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在项目施工现场紧张地忙碌着。“我为家乡修铁路,感到非常自豪。”刘福昌抬头说着话,豆大的汗水顺着脸庞直往下流,衣服已被汗水完全浸透,一天下来,一圈圈的汗碱渍把工作服勾画成颜色不一的迷彩服……

“当我看到招聘信息有‘兴安盟’三个字后,想都没想立马报了名。”刘福昌告诉记者,他曾经在贵州参与过铁路建设,在铁路施工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跟随劳务派遣单位来到施工现场后,看到久违的蓝天白云和遍地野花的草原,刘福昌心情十分激动:“也许是因为‘主场作战’,我不但说话有底气,干活也更快、更有质量。”

面对较为复杂的施工环境,刘福昌和工友认真领悟现场技术指导员的技术交底指导,按照施工组织方案一丝不苟的有序工作。准备道渣、铺设轨枕、人工扣件、调整间隙、横架钢轨……施工现场的机械声隆隆作响,各施工作业面有序推进,炎热难耐的施工环境里,没有一人退缩,大家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忘我工作。

为了使得项目快速推进,刘福昌所在的一组从5点工作至晚上7点,另外一组接班紧跟、点灯鏖战,整个施工队实现24小时不停歇施工作业,在项目施工高峰期,沿线同时施工人次达500余人、出动机械设备达260余台(套)。

“虽然我们的任务很重,但是安全永远是第一,操作挖掘机时要动作轻稳,注意滑坡,旋转不能太猛,小心侧翻……”听着现场技术指导员的指导,刘福昌心中很踏实。在项目建设中,集团从上到下都坚持大干与质量并行,每一名工人都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做到极致,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刘福昌说:“等11月底项目完工,我就抱着姑娘来这里看火车、看爸爸修的铁路,给她唱《天路》,一起‘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