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工作“传承人”

发表时间:2018-07-06 10:01来源:兴安日报

非遗保护工作“传承人”

——记扎旗文体广电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乔晓丹

d8fc9e205dbc4727aa6af8fe4ec1e01b_B_BASIC

9b753fc96af9404e841c173597fb1526_B_BASIC

李静

时尚的装束,灿烂的笑容,优雅的谈吐,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8年的“老干部”,她就是乔晓丹,现任扎赉特旗文体广电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

乔晓丹,出生在文化世家,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一直喜欢文学写作和艺术创作。2009年,在母亲的熏陶下开始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初她只是帮着母亲修改申报文本、拍摄照片、整理数据……8年后,她成为扎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传承人”。

“刚开始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说实话,从心底不是特别喜欢,觉得这是老学究应该从事的事业。每天坐在办公室研究历史,上下五千年,好麻烦啊!研究完还得下乡调查,接触的都是蒙古族传承人,对于不懂蒙古语的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说起刚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的感触,乔晓丹笑着说。桃里不言,下自成蹊。乔晓丹的母亲孙颖哲是一名从事了文化工作近50年的老党员,也是扎旗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第一人。年近古稀的她经常行走在扎旗北部传承人比较聚集的巴彦乌兰苏木、牧场、阿拉达尔吐苏木等地,这些苏木乡镇场的每个嘎查、艾里都留下了母女俩的足迹。看到母亲年近古稀还依旧满怀着对文化的热爱,用着不太流利的蒙古语与传承人们沟通、交流着,看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和妈妈那份执着,晓丹感动了并渐渐爱上了这项工作。

从事这项工作的8年里,乔晓丹不断积累知识和扩展视野,积极参加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各项培训和学习,加深了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也更加坚定了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念。

从事这项工作的8年里,有苦有甜,有血有泪。每年春节假期一过,乔晓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新年礼物去给传承人们拜年,与老少传承人欢聚一堂,促膝长谈,讨论非遗保护措施等。她常说:“要想保护好项目,必须先保护好传承人!”

2012年3月,为确保申遗项目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乔晓丹不辞辛劳详实求证……途中出了车祸,她尾骨骨裂、多处外伤……由于申报时间急、任务多,伤没痊愈,她便忍着疼痛,坚持如期完成了申报工作。

从事这项工作的8年里,乔晓丹常年深入基层,进行项目田野调查、研究、挖掘、整理,她克服语言沟通障碍,认真地请教翻译老师,耐心地学习简单的口语,与蒙古族同胞交流,使非遗工作更好地开展、传播和传承;她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对工作精益求精,做到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真实公正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传承人进行跟踪采访;合理制定“非遗”保护措施,提出项目、传承基地、传习所等推理性建议,使弘扬、保护传承工作融为一体。

在项目保护上,她是一位“前线战士”,田间地头、区内外“非遗”工作的专家学者采访现场,都能看到她忙前忙后的身影。在项目传承上,她是位鼓劲员,弘扬项目上她是一位宣传员,论文《扎赉特民歌生存状况和保护对策》,得到区内外各界专家学者的好评。为了传承人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她多方联系区内外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并带领传承人开展各类宣传展示工作,寻求创新型发展思路,让“非遗”保护“活”起来,还多方联系帮助传承人找产品销路,提升传承人的知名度。

传承祖先不老技艺的扎赉特根木雕刻传承人杨良云、巧手裁出民族情的扎赉特民间剪纸传承人白艳、百花争艳“春花”美的扎赉特长调自治区级传承人敖春花……辛勤付出,结出累累硕果。截至目前,扎旗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国家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保护项目9项、盟级保护项目35项、旗级保护项目89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人、盟级传承人47人、旗级传承人160人。

“扎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有待于发现和挖掘,我想用自己的力量,更好地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提及未来的工作,乔晓丹自信满满、意气风发。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