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兴安新闻

突泉县“三大法宝”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06-13 09:49 兴安日报

本报讯(冯玉燕)近日,笔者从突泉县扶贫办了解到,经过几年的努力,突泉县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24640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5283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6.3%。

突泉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后,凝聚着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精准脱贫的智慧和汗水。

近年来,突泉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履职工作重点,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实施精准脱贫“三项工程”,通过鼓励贫困户发展种养业、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观念、提升农牧民脱贫致富技能、畅通干群沟通渠道等方面打出“组合拳”,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如今,这“三项工程”已经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三大法宝”。

法宝之一:素质提升有阵地

“自从咱县有了农民夜校电视讲堂,我每期都准时收看,老师们讲的都是跟我们百姓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我们村不少村民都特别爱看,有时看完后我们还坐在一起交流交流。”在突泉县太平乡晨光村,村民刘有熟练地打开电视的76频道,收看起肉牛养殖技术讲座,他对农民夜校赞不绝口。

农民夜校是突泉县创新实施“扶贫扶志·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亮点之一。

突泉县创新实施“扶贫扶志·新时代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按照“农民进夜校、活动进广场、文明进家庭”的工作思路,以“五课、四倡、四创”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政策解读、思想品德、文化知识、普法教育、技能培训等活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振贫困户脱贫致富精气神。

截至5月上旬,突泉县组建宣讲团下乡宣讲125场次,举办技术培训84班次,组织巡回演出108场次。农民夜校共开课310余节,9个乡镇累加超过5300学时,近11万名农民参与其中受益。

法宝之二:致富脱贫抓产业

“输血式”扶贫不长久,一些无产业的贫困群众即使暂时摆脱了贫困,但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又可能重新返贫。

如何摆脱贫困帽子,让村民增收致富?突泉县实施“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采取“农户自养”与“集体共养”双自愿模式,打造个体与集体合作经营的共赢平台,让农民发展养殖业,成为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该县计划用五年时间,全县大畜存栏达到60万个牛单位。有养殖意愿的非建档立卡户可向指定银行申请贷款1万元至5万元,其中3万元农户自付利息1厘,其余由政府补贴支付,支持农户发展家畜产业,与贫困户养殖菜单模式共同推进。

在推进“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中,突泉县各乡镇分别采取“农户+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入股+共同经营+按年分红+定期返本”等经营方式,不但惠及贫困户,还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大畜养殖。

截至5月上旬,全县已办理贷款手续8896万元,发放贷款6218万元,购畜2131头,惠及2049户;建设临时大畜交易市场1处,新聘村级防疫协检员265人、大畜改良技术员80人,建设流动和固定改良站点90个,实现养殖园区和行政村辐射全覆盖。

法宝之三:干群沟通建平台

打铁必须自身硬。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使群众及时全方位接受信息,将党务、村务工作开展好,将国家、区盟县的重点政策、事项和决策,尤其是当前的脱贫攻坚等政策第一时间让群众知晓,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难题,突泉县实施“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工程。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县级开设“扶贫扶心·党群心连心”网站、乡镇建立微信公众号、村屯(社区)组建“党群心连心”微信群,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联动”“信息下行、民情上行双向流动”、干部群众互动的信息沟通平台。通过平台及时发布政策信息,收集民情,拓宽党群干群沟通渠道,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截至5月上旬,全县村级层面组建由驻村第一书记任群主的微信群291个,社区层面组建由网格管理员任群主的微信群221个,入群总人数超过8.8万人,户入群率达到100%。已发布惠民政策249条,“三务”公开信息749条,保障基层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收集惠民补贴发放、乡村建设、上学和养老等4大类386条问题,已解决城区供热、残疾人贫困户救助等问题380条,其他6条正在办理中。

突泉县通过实施精准脱贫“三项工程”,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难题;在政策知晓率上,有效解决政策宣传“最后一人”的难题;在工作频率上,有效解决联系群众“最后一次”的难题。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