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区内新闻

内蒙古: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2018-06-08 15:43 内蒙古日报

编辑的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文明传承和民生福祉。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区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到村、通到户、送下去、带起来”。

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越来越多的文艺节目送到家门口……近年来,自治区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我区按照中央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神,起草了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实施意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目前,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本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改善。

歌舞从来就是草原儿女最擅长的。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但到哪里去唱歌跳舞,是一个现实需求。建好文化活动场所,才能让人们有一个进行文化活动的“好去处”。

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有一个向阳社区,54岁的杨凤每天早早来到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旁边的文化活动室。她打开活动室大门,还不等收拾完,她的那些姐妹们就来了。早上七点半,记者来到活动室的时候,她们已经跳了两轮舞,正在“中场休息”。

2014年杨凤带头注册成立了农家乐艺术团,现在已经吸收了50多名“团员”,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72岁。70岁的贺金凤和儿媳妇都在这个艺术团里。她说:“一起跳舞唱歌,我们的婆媳关系可好了!”

向阳社区是2008年由附近几个村子搬迁来之后组成的。2009年,杨凤组织新的街坊邻居结队扭秧歌,2013年又开始学习跳舞,2014年注册成立了农家乐艺术团。社区居民来自不同村庄,但相处融洽。艺术团每天早晨6点就开始训练,通常要到8点才结束,如果是农闲时节,她们跳舞唱歌的时间还要长一些。

“以前最担心的是找不到练习唱歌跳舞的场地。”杨凤说,这个问题最近两三年已经解决了。鄂尔多斯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紧盯活动场所建设。2014年以来,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超过1000个。这些文化活动场所全部免费开放,常年开展全民阅读、文艺表演、展览展示等文化活动。

打造文化品牌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一些地区通过推动建立文化大院的方式使基层文化团体的人数逐年递增,他们创作的精品文艺作品质量和数量也不断提高,在打造文化特色品牌的同时,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张瑞芬1961年出生于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邓家营子村,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是张瑞芬却是一位民间艺术家,还是包头市双学双比女能手,2013年被中央宣传部评选为全国先进文化带头人。她虽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原本只是一门心思种地。但是2004年时,她发现农闲时候,村上经常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地聚到一起打牌赌博,或是说长道短、搬弄是非。原本恬静的乡村侵入了不良风气,家庭与邻里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张瑞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调查,她决定办一个文化大院。

张瑞芬创建文化大院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只为带领引导广大村民健康、文明、向上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文明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当地的文化部门得知后,不断对文化大院的建设提供帮助,如今文化大院由最早5个成员增加到200多人,其中固定成员105人。活动类型由单一的歌舞表演形式扩展到舞蹈、秧歌、腰鼓、健身操、广场舞、合唱、电子琴、手风琴、军乐队、相声、快板、小品、二人台、晋剧等多种表演形式。文化大院一周平均活动4至5次,其他村的村民们也慕名而来,形成了辐射效应,极大地充实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张瑞芬文化大院自创和“移植”作品小品《家和万事兴》、快板剧《孝顺老人》、相声《二大爷聘闺女》等文艺作品23个,经常参加镇、区级、市级和自治区级的演出和比赛,并获得多项荣誉,受益群众达到1.5万人。

下一步,自治区文化厅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将持续发力,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继续举办广场舞大赛等示范性、引领性群众文化活动,并深入开展戏曲进乡村和“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持续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继续实施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等重点数字文化工程。还要继续推广“彩云服务”,推动边境和贫困地区流动文化设备配备工作,统筹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帅政)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