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区内新闻

“家庭记账本”记出富裕和文明

2018-04-19 09:58 内蒙古新闻网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家庭记账本”记出富裕和文明 

“父亲从1980年开始家庭记账,账本上收支两条线,每一笔都记得一清二楚。”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村67岁的杨德才拿出一沓泛黄的32开本信笺,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父亲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敬佩。

账号:0703324,金额:400元,期限:3年,存入时间:89.1.4,应支时间:92.1.4;收入:8月27日,卖豆角70斤,21元;支出:9月30日,三轮车零件10元,锅盖18元……

信笺纸上用表格形式清晰地显示着当年的存款、收入和花销,记录的条目繁多细致。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辈子穷。这句老话,被杨德才的父亲演绎得生动而现实。杨德才说:“父亲80多岁才把当家的权力交给我。”

从2002年开始,当了家的杨德才继承了父亲的记账本,并且笔耕不辍,迄今已记满了大大小小17本。从上一代的花甲老翁到下一代古稀之人,40年账本不仅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柴米油盐,也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喜人变化。

父亲离休后,杨德才顶父亲班当了老师,虽说当年家里有两个挣工资的人,但勤俭持家的家风却丝毫不减,而这种家风也让杨德才家境殷实。“我们家从来没向别人借过一分钱!”杨德才说。虽说自己有3个儿女读书,家里盖房又买车,但那都是精打细算省出来的。

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历史瞬间。“幸福也在这些数字里。”杨德才说,1995年,他花1.2万元买了两台摩托车,当时全乡才仅有7台;2004年,杨德才一次性拿出11万元盖了新房。在那个年代,过上了好日子的杨德才声名在外。

“有人说我太会过。”杨德才说,记账至少有3大好处:一是能知道钱的来源和去向,知道钱用到哪儿去了,看账本一目了然;二是能促成节俭的好习惯,生活有计划,该花的和不该花的钱每月都能给自己提个醒;三是能促进家庭和谐,记账后,家里不会因为理财出现纠纷。

“只要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我认为就不会有贫困户。”杨德才对于贫困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同村的李升余是自己的外甥,刚成家那会儿,生活拮据的李升余在向杨德才求助的同时也学习他的过日子之道,小俩口靠勤俭节约和不断奋斗已在镇上买了价值约40万元的楼房,还开上了小轿车。

泛黄的老账本,已成为教育后代的活教材。如今,杨德才的3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但记账的“父业”得到了儿女们的继承,“好日子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奋斗出来的。”杨德才颇感欣慰,3个儿女孝敬老人,传承了勤俭节约的好家风。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的亲戚没穷人。”杨德才感言,村里有40多户亲属,都受到自己的影响,从亲戚朋友开始到全村效仿,日子过得是一个赛一个。一个账本影响一个村子的生活习惯,是杨德才没有想到的。

“家庭记账”模式在悄然改变着希勃图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影响着希勃图村人的精神面貌。希勃图村人从比一日三餐开始,到比打粮、比收入、比清洁、比孝敬……你家有的,我也得有,日子比着过,好日子一家比过一家。据了解,希勃图村有300户有家庭轿车,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每天在乡企打工的达百余人。“比”和“超”已成为这个村的风尚。

2018年初,白音他拉苏木举办了精神扶贫典型报告会,围绕小账本成就大民生这一事例,对希勃图村的“家庭记账”模式进行宣讲。印发了以“树文明新风做现代农民”为主题的《家庭记账本》,账本扉页上,“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八个字配《连年有余》图,寓意深远。账本里除了日记月结年汇总账单外,还配有“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等家风家训和反映当地风物人情的奈曼版画。家庭记账模式已经成为村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也成为当地实施精神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进行推广。

“好日子是算计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已成为希勃图村人的共识。

记者手记:家庭记账本,记的不仅是生活的变化,更是一种乡风文明。家庭记账让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村通过发扬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富裕和文明。走在希勃图村,看到的是整洁的院落、干净的街道,听到的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的是人心思进、人心思变的氛围。采访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家庭记账从勤俭持家改善生活到努力奋斗实现美好愿望,已经转变为当地村民们破除陋习、树立新风、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为当地实施精神扶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洪申 实习记者 侯显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