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文化旅游

行走在文学的春风里

——乌市作家协会开展文学创作侧记

2018-03-09 11:28 兴安日报

行走在文学的春风里

——乌市作家协会开展文学创作侧记

“我在纳闷儿冬季的义勒力特有啥特色景致能吸引那么多游人呢?通过乌市作协一天的采风活动,我明白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不冻河的潺潺流动,从冰雪乐园到年货大集,以及农家那温暖的热炕头,都给我和同行的文友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触碰到内心一些柔暖的东西。我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付诸笔端,写出我心里的义勒力特。”乌兰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马彩虹说。

夏季有夏季的美好,冬日有冬日的魅力,这已经是乌市作协第四次去花乡小镇义勒力特采风。“作家只有下去,作品才能上来。我们组织会员去采风的目的,就是要记录乌市本土的人文风情,尤其在打造全域旅游的当下,把我们乌市有特色‘吸引人眼球’的景观看点,用作家文学的笔触写出来并传出去。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是对作家的一种历练,更是对家乡发展变化最有意义的宣传。”说起系列采风的目的,乌市作协主席陈小秋如是说。

的确,脚踩坚实大地,不断体验生活,进行艺术积累和美的发现才会掌握第一手鲜活的素材,才能写出有层次的好作品。因此,近几年来,乌市作协在没有任何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先后到乌市工业经济开发区、义勒力特镇、乌兰哈达镇、葛根庙镇、科右中旗公安局、突泉县六户中学等地开展采风活动,撰写采风稿件百余篇。2017年乌市作协还联合乌市文艺创编室,在乌市文体局的倡导下组织编撰了《红城文化故事微编》一书,共收录作协会员作品48篇。为了提高会员们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乌市作协特邀从红城走出去的内蒙古资深作家夏桂楣教授来乌市讲授文学创作。

一直以来,乌市作协始终将强化创作队伍建设,把“发现、扶持、培养文学新人”当成一项重要大事来抓,及时吸纳补充新会员,不断充实和完善业余文学作者档案,认真登记造册,随时掌握作者动态。同时,采取组织培训、答疑解惑、铺路搭桥等方式和方法,大力培养和扶持文学新人成长,从而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文学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在作协这个大家庭里真的是开阔眼界,能够结识许多前辈,参加了多次采风活动,既能够深入生活,又能了解社会。而且我还能获得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些经历都是我宝贵的财富。”乌市作协会员张君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在创作方面,乌市作协尊重文艺规律,注重精品创作,支持艺术探索,鼓励技艺创新。在全体会员当中,积极培育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的集体特点,切实营造浓郁的尊重人才、尊重个性、尊重艺术创作的社会氛围。2017年,会员先后在《兴安文学》《兴安日报》《内蒙古日报》《参花》《海外文摘》《长江诗刊》《散文诗世界》《黄浦江诗潮》《中国散文诗作品选》《草原》等盟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180多篇。

成绩的取得与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分不开的。2017年,乌市作协硕果累累,作协主席陈小秋创作的以扶贫攻坚、精准扶贫为内容的三集广播连续剧《情系呼尔乐》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也是他第三个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同年,他的长诗《红城,朝圣1947》,在乌兰浩特市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红城1947”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中脱颖而出,斩获大赛一等奖。作协会员张宝华的小说《手编鱼》也获得了中国草根作家2015—2017年度“墨志川杯”三等奖。

众所周知,乌市一直没有自己的文学刊物,为了给会员搭建作品展示、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手机互联网科技的优势,乌市作协创办了“红城作家”微信公众平台,陆续发布了60多期会员作品,总点击量达200多万次。

时代新风吹来了新生活,也为乌市作协提供了更多可以书写的理由和情怀。“未来,乌市作协还是一如既往地为会员搭建各种实践平台,鼓励、支持会员潜心创作,要把对家乡对人民的爱用我们手中真挚的笔,生动地表达出来。”说起未来,乌市作协主席陈小秋信心满满。      (梁子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