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区内新闻

让“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答记者问

2018-03-07 10:29 兴安日报

让“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记者: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你们如何看待这件大事?昨天下午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内蒙古在贯彻落实方面有哪些考虑?

李纪恒代表: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你问的正是我今天最想同大家分享的心声。

昨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到这样两句话,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句是,“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另一句是,“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

总书记在内蒙古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高度重视,对内蒙古2500多万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也充分表达了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对党中央的衷心拥护。这是内蒙古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是内蒙古的莫大荣誉。

总书记一直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高度重视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早在2009年8月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时,就深入我区考察调研,对做好内蒙古工作给予重要指导。2014年春节前夕,总书记顶风雪冒严寒深入我区考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行动纲领。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总书记第一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研,第一站就来到我们内蒙古。去年,在隆重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总书记欣然题词“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总书记还在百忙中专门给我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勉励乌兰牧骑队员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些年来,总书记还多次对内蒙古有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给予我们科学有力指导。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温暖着北疆千里草原,激励着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推动形成各项事业发展快马加鞭、各个领域建设万马奔腾的喜人景象。

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各方面建设取得的新成绩,从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等方面,对进一步做好内蒙古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和重要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情深意切、语重心长,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为我们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把全区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一是抓学习领会。今天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将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随后,自治区党委将下发通知,对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推动全区上下迅速兴起学习贯彻热潮。全国两会结束后,我们还将第一时间召开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和全区领导干部大会进行再学习再动员再部署,并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反复学、持久学,充分挖掘总书记重要讲话这座思想宝藏蕴含的深厚政治营养、丰富实践智慧、科学工作方法和强大精神力量,学深吃透、内化于心。二是抓宣传阐释。组织新闻媒体全方位开展宣传,分专题进行阐释,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遍千里草原、走进千家万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情感悟、全力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汇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三是抓调查研究。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殷切希望和重要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深入基层和群众中,察实情、谋实招,解难题、攻难关,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工作,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四是抓结合转化。在深刻学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召开自治区党委全会,制定出台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推动讲话精神落细落小,转化为做好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具体任务、务实举措和生动实践。

我们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认真干好每一天,扎实做好每件事,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让“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以优异成绩回报总书记的关心关怀。

新华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请问,内蒙古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建民代表:内蒙古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始终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党的十九大以来,内蒙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进一步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去年共退出810万吨煤炭、55万吨钢铁产能,取缔“地条钢”243万吨。去库存取得明显成效,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8.6%。扎实做好去杠杆工作,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综合施策有效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全力推进减税降费、电力市场化改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煤电、煤化一体化比重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15.7%。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通讯等产业增长较快,稀土化合物产能、云计算服务器承载能力居全国第一。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550亿斤以上,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连续13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0%,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会展等服务业蓬勃发展,旅游业总收入连续7年增长20%以上。

三是以创新驱动为内生动力,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建成自治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设立协同创新股权投资基金,新培育自治区级众创空间9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家。内蒙古大学成为教育部和自治区合建高校,生物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科技部与自治区共建草原家畜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实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四是以绿色发展为根本前提,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力整治大气、水、土壤污染,停止了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矿山企业开采勘探活动,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立生态文明考核办法、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完善自然资源保护制度,制定了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美丽内蒙古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治本之策,不断强化目标意识、问题意识、攻坚意识,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先行先试的三项改革为重点,持续抓好“放管服”、国企国资、电力体制、财税金融、农村牧区、林区垦区等方面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和落实,电力体制、水权制度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政务服务”稳步推进,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草原确权承包工作完成90%以上,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实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

六是以对外开放为活力源头,重点从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融入京津冀、东北经济圈两端发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22.8%,口岸过货量稳中有增。成功举办外交部内蒙古全球推介活动、第二届中蒙博览会、阿斯塔纳世博会内蒙古活动周,向国内外展示了内蒙古繁荣、进步、开放、和谐的美好形象。

中央电视台记者:内蒙古针对地域特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在脱贫攻坚中如何同产业发展相结合?

费东斌代表:脱贫攻坚工作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一场必须打赢、没有退路的背水之战。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指示,就是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攻坚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动员令。

内蒙古的103个旗县(市区)中,有31个国贫旗县(市区)、26个区贫旗县(市区),自治区级深度贫困旗县15个,现有贫困人口37.8万人。人数看似不多,但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为了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彻底拔掉“穷根”,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出台了发展生产、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救助、就业扶持、危房改造等10个方面的脱贫攻坚措施,下决心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去年,全区有2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1个国贫旗县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降到了3%以下。

乌兰察布市作为内蒙古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市11个旗县(市区)中有8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人口均占全区的45%以上,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我结合乌兰察布的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一是要做实精准识别这个基础。2017年,全区对贫困人口组织开展了再核实、再识别,乌兰察布市对农村牧区常驻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通过严格比对、评议、公示、公告,重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万人,清退1.3万人。

二是做好发展产业这个根本。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发展产业才是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长久之策。变“输血”为“造血”,乌兰察布市扶持了163家龙头企业同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推广了“脱贫车间”模式,把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搬到中心村或移民新村,务农、务工、务家三兼顾,同步破解了企业用工难、贫困户就业难、村集体经济发展难三大难题。全市已有62个“脱贫车间”投入运营,带动就业3000人,每人每月收入在2000-3000元,既带动贫困户增收,又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

三是解决好因病致贫这个突出短板。全区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人数占50%以上,在乌兰察布市尤为突出。加上居住偏远、行动不便等因素影响,慢性病报销率又不高,医药负担很重,许多贫困户年均药费支出在4000元左右。针对这一情况,去年我们在全市推行健康扶贫模式,慢性病贫困户通过签约医生上门送医送药,报销率达到95%,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跨越的关口,我们有决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落实责任、强化督导,到2020年,消除地区绝对贫困,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西非利比里亚《新闻报》记者:我们知道,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去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非洲国家也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着相似的挑战。请问,内蒙古在防治荒漠化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和非洲国家分享?能提供哪些防治沙漠化和保护环境的成功范例?

龚明珠代表: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殷切嘱托,持续加大荒漠化治理,着力推进生态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力量。

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一些有效做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结合鄂尔多斯市的实际,举三个案例。一个是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的案例。鄂尔多斯市从2000年开始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在生态恶化区实行全年禁牧,其余地区实行4到6个月的休牧。从2005年开始,我们又在生态脆弱区域大规模转移农牧民,通过人的主动退出,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目前,累计转移农牧民40多万人;第二个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治沙的案例。我们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防沙治沙,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格局,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的企业和个人。比如,我市的亿利集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治理库布齐沙漠,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治沙模式,发明了100多项治沙技术。伊泰集团在库布齐沙漠边缘建设的碳汇林、东达集团的林沙产业,都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市的农民殷玉珍,从1985年就开始承包沙地、治沙造林,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造林7万多亩。在她的带动下,周围群众也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目前我市仅乌审旗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246户;第三个是产业化治沙的案例。通过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光伏发电、沙漠旅游等,促进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我市在库布齐沙漠实施了31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5亿度,实现治沙2万亩,同时带动当地300多户农牧民户均增收3万多元。

下一步,内蒙古将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有哪些优势?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于立新代表: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有五方面的突出优势。

区位条件优越。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国土总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横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毗邻8个省区,承东启西、南联北开,是我国东南沿海、京津冀等经济腹地“北上西出”的重要通道和枢纽。

口岸优势明显。内蒙古与蒙古国、俄罗斯边境线总长4261公里,沿边分布着19个旗县(区),拥有18个对外开放口岸,口岸通关能力在全国边境陆路口岸中处于领先水平。

政策逐步完善。国家大力支持内蒙古向北开放,先后赋予了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满洲里综合保税区、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等特殊区域的开发开放政策。

经济互补性较强。内蒙古与蒙俄在资源、产业、技术、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内蒙古在利用对内对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设“走出去、引进来”的服务基地、进出口资源加工基地、国际物流基地、跨境文化旅游基地、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平台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人文交流密切。内蒙古与蒙古国缔结了16对友好地区关系,与俄罗斯缔结了10对友好地区关系,为深化与蒙古国、俄罗斯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间基础。区内有55所学校接收蒙、俄留学生,收治蒙、俄患者年均超过1万人次。经贸交流逐步深化。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我认为,内蒙古要发挥好四方面作用。一是窗口作用。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提出内蒙古要“发挥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支点作用。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既是深化与蒙古国、俄罗斯合作的重要通道,也是联通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桥梁。内蒙古无疑会成为撬动两端的最重要支点;三是枢纽作用。通过加强与蒙俄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境内外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电力、信息等网络体系,发挥满洲里、二连浩特作为东线和中线中欧班列运输要道的带动作用,中蒙俄之间以及与欧亚之间的交流交往将更加便利;四是平台作用。内蒙古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最前沿的节点地区,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良好的区域交往基础,将为国内各地区加强与蒙俄交流合作提供最便捷最优质的平台。(内蒙古日报记者刘江  戴宏  杨凡  月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