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经济周刊 产经科技

突泉县“三提升”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

2018-02-06 09:30 兴安日报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

突泉县“三提升”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

本报讯(冯玉燕)突泉县加快补齐农牧业发展短板,优化各生产要素配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的综合生产能力、防灾抗灾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全力保障农牧业稳定发展,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

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投入力度,整合项目资金,创新融资机制。全力抓好产业化基地建设,把握好“土地、水利、科技、装备、特色产业”五个关键环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促进农牧业发展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切实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保障能力。

去年,突泉县坚持鼓励扶持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购置大型播种、收获机械,扩大规模性土地流转面积。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现代化经营水平。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逐步建立农畜产品生产监管可追溯体系。实施井井通电项目。完成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5000亩、耕补库项目1.8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1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0亿公斤以上。

提升防灾抗灾能力。强化部门协作,建立自然灾害预防监测机制,增强预测预报准确度和时效性。推广耐涝、抗旱、抗寒、抗病虫优质新品种,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节水农业等农业减灾技术应用。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补贴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和社会共同联办的农业保险集团等多种方式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牧业抵抗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为加大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突泉县突出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以肉鸡养殖、设施农业和食用菌栽培等产业为基础,扩大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探索出生态移民、扶贫移民、飞地移民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模式,重点打造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突泉县曙光循环经济园区、太平五星设施农业园区、突泉镇设施农业园区等亮点工程,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的南工北农发展格局,农民入驻园区享有城镇待遇,进行产业化经营或直接成为产业工人。

截至去年末,全县投产日光温室达到1.5万栋、反季节蔬菜生产达到12万吨;新建高标准自动化白羽肉鸡养殖场两个,新增白羽肉鸡养殖能力200万只;投放芦花鸡30.3万只,出栏12.5万只;总投资36亿元、占地3万亩的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晋升为盟级农牧业示范园区,已入驻企业及合作社40余家;占地3000亩的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建成温室大棚1200座。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探索“一户带四户”扶贫移民模式,从各乡镇转移吸纳贫困户600余户,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同步改善。

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引导企业和农牧民使用无公害、绿色生产新技术,帮助企业和农牧民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争创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扩大绿色兴安知名度。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种养”型产业向“餐桌”型产业延伸,实现初端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针对突泉县杂粮杂豆产量高、但附加值低的现状,突泉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创立农畜产品品牌作为“富民兴县”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绿色认证、统一产品品牌”思路,支持农畜产品生产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登记。各级部门通过牵线、搭桥、铺路,使人们对品牌的认识不断提升。

2016年12月,突泉县获批国家级杂粮杂豆出口示范县。突泉县以此为契机,加大了商标认证力度。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绿色产品认证企业3家,认证无公害产品16个,有机食品两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9个。认证产品包括杂粮、杂豆、蔬菜、葵花油、河蟹等,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1个(太和小米)。注册商标使突泉县农畜产品有了“身份证”,突泉的“白羽肉鸡”“绿色瓜菜”“西四丰”小米、溪柳紫皮蒜等农畜产品“有名有姓”,提高了知名度,享誉省内外,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产销共赢”,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产增收,使突泉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