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盟内新闻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产业“挑大梁”脱贫“加速度”

2018-01-26 08:44 兴安日报

寒冬腊月,冰天雪地。1月15日,科右前旗委宣传部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走进前旗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时,正看到贫困户董德巨忙着给圈里的小牛添草。看到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董徳巨高兴地说:“是不是比之前来的时候胖啦!‘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哇!”

董徳巨喜悦的心情一下子感染了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让队员们一同感受到了暖暖的“前旗温度”。董德巨虽然身有残疾,但他告诉笔者,过去几十年一直靠政府救济过日子,他不愿意戴贫困帽,想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改变生活。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他不仅养了牛,还在土地封冻前栽上了“脱贫一亩药”,种养结合的脱贫路子让他牛气十足。

同样是发展产业,前旗俄体镇齐心村村民李振富选择了林果栽植,30亩林果地收入7万元,能在大旱年景有稳定收入,他感谢政府引导农民与村头的林果加工企业签订了回收订单。与他一起栽植林果的果农户年均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

在前旗,像这样的中短期、中长期相结合的扶贫产业布局模式比比皆是,刺绣加工、农家乐、牧家乐等为短期扶贫产业,林果栽植、甜菜种植、肉牛养殖、全域旅游以及特色草原游等成为中长期扶贫产业。2017年,前旗拨付人均1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实现15个贫困村、5130人稳定脱贫;拨付人均0.8万元产业扶持扩面资金,为4116名贫困群众提前施策。同时,启动“素质提升不等靠,我有脱贫一亩药”工程,每户贫困家庭种植一亩赤芍,采收期每亩中草药材收入保证在1.5万元左右,前旗贫困家庭收入将达到1.9亿元。

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必定是产业发展最终要解决的难题。为此,前旗探索建立了“订单合同+市场交易型”“订单合同+服务协作型”“订单合同型”“市场交易型”“合作组织+订单合同型”等多种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使农牧民分享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体系,共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45家,销售收入达到26.38亿元,有3.6万户农牧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企业与农牧户的双赢。全面启动五大产业功能区建设,集中打造甜菜村、水稻村、养牛村等30个产业扶贫示范村。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72家。现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及地理标志产品54个。发展绿色、有机农业11.2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56.5万亩。1000多个农牧民合作社抱团脱贫、抱团发展,农牧民增收幅度在20%—30%。

仅仅瞄准产业发展是不够的,4G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前旗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开启的“电商扶贫”模式为贫困户找准市场,一条“产品营销集约化+电商配送服务化+采摘旅游现代化”的富路从脚下延伸。

“就应该打破传统耕种和销售方式,让无公害农畜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前旗展翼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齐晓景说。

展翼种植专业合作社“互联网+蔬菜配送”业务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自“新农人”微信公众平台开通运行以来,微信好友已经从原来的10余人增至5000人,销售农畜特色产品累计收入达到110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增收近10万元。借助互联网,前旗已有120余个电商平台上线运行,农畜产品销售达1亿元以上。前旗规划实施的“体育+旅游”“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九站式’乡村旅游推广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7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4亿元,5000余贫困人口借助旅游业收入节节攀升。

如今,前旗扶贫工作已经形成“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填充、微田园到户”的构架,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门路,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12.7万人减少到目前的2.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3.2%下降到8.2%,10多年间解决了10.5万人口的贫困问题,每年有20%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时秀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