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社会周刊 社会万象

心里有底气 干起来有力气

——访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党总支书记白双龙

2017-10-31 11:22 兴安日报

“真好啊!”说起聆听十九大报告的感受,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党总支书记白双龙把内心的激荡澎湃浓缩在简单的三个字儿上。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在白双龙来看,这份“好”体现在村里老百姓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改善上,这份“好”对农民来说才是实实在在的好。

几年前,义勒力特嘎查环境脏乱差,农民靠天吃饭,年头好了多收点,赶上灾年,家底薄点儿的一夜返贫。经过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各类惠农政策的落地实施,让嘎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的改变是最直观的,嘎查成了乌市名副其实的后花园。村里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底全部实现脱贫。

现在山还是那个山,河还是那条河,人也还是那群人,可感觉就是不一样了。不一样首先体现在人的变化上。原来村里的那些困难户扣着“穷”帽子,整天蔫头耷了脑的,没有一点精气神儿;现在脱贫了,致富了,腰板溜直儿,脸上也有笑模样了。

“老百姓到底得没得着实惠我说的不算,走,我领你们去村里的一户贫困户家看看。”说到激动处,白双龙拉上来采访的记者走出村委会。

要看的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韩李军和董全花家。一进院门,看见女主人董全花正在擦玻璃。进了屋,房间里拾掇得整洁干净。“原来住的是两间小土房,住了三四十年,破得实在住不下去了。赶上危房改造的好政策,靠着国家补助,盖起了现在的新房子。”董全花的口中,记者们了解了房子的“前世今生”。

房子有了,住的问题解决了,可穷还是大问题。2016年,乌市实施精准扶贫,两口子选择了产业扶贫。“国家补助超过了11万元,自己只掏了7000多元钱,就建起了一栋冷棚、一栋暖棚。”再加上发展庭院经济、外出打工,到了年底,两口子一算账,着实吓了一跳,挣的钱不但超了贫困户的收入杠杠儿,刨去花销还略有盈余。

“今年十一黄金周,我家被村里选为餐饮定点户招待游客,6天时间就挣了3000多元钱。”尝到甜头的董全花琢磨着明年借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把自己家打造成游客的小厨房。

作为义勒力特嘎查土生土长的农民,又是村里的“头雁”,白双龙对报告里有关“三农”的内容格外关注,第一时间对照报告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找差距、补不足。

“生态是义勒力特嘎查的先天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利用好现有的绿水青山;这些年依靠民族团结创建,村风日趋文明。”在白双龙的考量中,嘎查的“重头戏”还在抓产业上。其实,嘎查“两委”班子已经构建了东西南北中全面发展的产业布局:村东,就着洮儿河,发展旅游和养殖产业;村南,继续深耕以开心农场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村西,建设开心牧场,挖掘蒙元文化;村北,依托150栋设施大棚和千亩果园,发展种植业;中间,有帽子广场、水景公园等景点,发展旅游观光和餐饮业。

产业发展的蓝图已然绘就,嘎查“两委”班子要做的就是加强党总支的堡垒作用,带好村委会,发挥全体党员的能动性,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听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时,白双龙备受鼓舞,“对农民来说,土地就是我们的根,这等于给我们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还怕啥,撸起袖子加油干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在广大农村,像白双龙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他们懂农业,更深深爱着乡亲和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他们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驻站记者刘晓东)

编辑:杜晓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