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社会周刊 社会万象

防病治病就在家门口

2017-09-08 14:34 兴安日报

今年7月初,乌兰浩特市城郊办事处王爷庙社区与城郊社区防保站在双合驿站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根据协议,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所属的城郊社区卫生院(城郊防保站)与城郊办事处王爷庙社区建立“一对一”合作共建关系。自2017年7月开始,防保站每个月定期深入到王爷庙社区的龙珠新城、书香美地、城市之星、瑞居二号、兴河国际等七个商住小区,为近2万名居民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建设“健康城郊”。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合作共建,高站位、高水平的对接,在乌市尚属首次。

老百姓所说的“看病难”,主要是指“两头难”:曾经的“城郊乡”医疗机构匮乏、“赤脚医生”填补空白,居民到大医院看病难,偏远农村地区看病难。究其根源,是医疗资源短缺,配置不合理。基层医疗部门人才缺乏,医疗技术水平有限,加之报销手续较为复杂,致使像重感冒之类的小病也不得不到市区的医院治疗。

另一方面,医疗资源集中在市区,城市的医疗资源在大医院。资源无法下沉,群众看病无法留在“家门口”。“通过我们设备、人员和资源支撑,把体检等医疗便利送进社区、送进居民家门口,减少居民负担,防病治病在家门口起步。”城郊防保站站长王艳梅说。

家住环山社区的许大爷,近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了家庭医生。“头疼脑热的小事我们直接找签约医生,对我们全家健康状况有一定了解,免得每次找不同医生,都要把情况再说一次。”7月上旬,乌市集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活动,明确将签约服务向本市老年居民、慢性病患者及多发病、孕产妇、儿童等社区重点人群延伸,并逐步扩大到其他人群。8月11日,乌市家庭医生签约正式开始,第一周签约的人数每天呈递增状态,出现排队签约爆棚情况。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改过程中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突破口。长久以来,“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因为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尽如人意、基层医技人员缺乏等原因,始终无法实现。将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联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这让越来越多群众愿意留在家门口看病,也让医改决策者笃定分级诊疗改革的关键是基层首诊和慢性病管理。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无疑是激活这一池春水的核心步骤。

兴北社区的牛先生2014年查出患有肺癌,屡赴区外大医院救治,虽然自身经济条件尚可,但新农合报销制度也是他坚持治疗至今的信心之一。“以前农民要是得了大病重病,基本上是倾家荡产,因病致贫的不在少数。”城郊防保站医生白龙说。自2012年起,城郊农村户籍的居民陆续办理了新农合。到2017年,城郊新农合总人数达到了12590人,实现了应保尽保,让农民尽享改革开放和医疗改革的红利。近年来,兴北、环山、王爷庙、红联巷、园丁五个社区都成立了社区卫生室,红联、红胜、红城、红星、红光、永联6个留守处(村)建立了卫生所,让有一技之长的卫生工作者有了施展空间的同时,便利化的服务也给农村居民带来“健康保障”。“我们村的卫生所面对村民服务,也有了类似城里的刷卡制度,还能开展理疗。”红联留守处副书记朱国珍说。

医疗改革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进步,给居民带来的是实惠。                  (庄文凯)

编辑:杜晓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