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兴安新闻

抓住“金钥匙”开启致富门

2017-09-06 09:28 兴安日报

走进突泉县,从龙头企业到乡镇村屯,从生机勃勃的养殖场到充满活力的扶贫车间,每个产业项目都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产业项目的良好发展,成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力“助推器”。

突泉县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紧紧牵住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摘帽这个“牛鼻子”,通过锁定两类扶贫产业、实施五种嵌入方式,将发展产业与农户利益进行深度联结,把一串串“金钥匙”送到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的手中,帮助他们打开一扇扇致富的大门。

农户“点菜”,自主经营。突泉县实施的第一大类产业是菜单式自主经营类产业。这类产业主要是为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制定产业奖补菜单,由贫困户自主选择项目,发展基础产业或提升产业。所谓基础产业,就是把芦花鸡养殖作为兜底性产业进行推广,实施政府补贴、企业服务、贫困户饲养、企业保底回收,农户每批饲养100只,每年出栏两批。共带动全县贫困户2800户,户均年增收可达4000元。

8月28日,参加全区产业扶贫暨农牧业结构调整现场会的与会人员来到芦花鸡养殖专业村——杜尔基镇红光村。放眼望去,绿树、红瓦、白墙,整个村庄都掩映在花红柳绿之中,这里不仅环境整洁优美,家家户户的庭院经济发展得也是有声有色。还没进村,大家的目光就被村外一栋栋蓝白相间的鸡舍和遍地的芦花鸡所深深吸引,都纷纷拿出手机、照相机拍照。农户们把鸡放养到天然牧场中,让其自由采食。芦花鸡饿了吃蚂蚱、渴了喝泉水,不使用任何添加剂、不喂食任何激素和抗生药物,绿色环保、回归自然。这种天然绿色的生态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芦花鸡的品质。红光村的芦花鸡养殖产业,除了天然牧场养殖模式,农户还利用家中田园草地进行散养,并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真正做到了宜居又宜业。

提升产业就是将扶贫资金注入银行放大3倍,奖励贫困户发展能繁母畜养殖、订单种植、手工加工等产业,最高每人奖励1万元。现已发放奖补资金近7000万元,带动贫困户2300户,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龙头带动,联合经营。针对无自主发展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户,突泉县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同营共利,通过资金嵌入、土地嵌入、劳务嵌入、资产嵌入、电商嵌入5种方式,发展龙头带动联合经营类产业。

在位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永安镇哈拉沁村养殖园区的内蒙古三阳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肉羊养殖、种畜扩繁、活羊交易、技术研发、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为一体的养殖龙头企业。近年来,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主动融入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企业为贫困户每人每年分红500元,2016年共发放分红资金达60万元。此外,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在养殖场就业,助力贫困户脱贫,企业安排5名贫困人员长期就业,季节性用工达到20人,长期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临时用工每人每天收入120元。“公司就在咱家门口,守家在地就能打工赚钱,还能加入合作社得到分红。”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们这样说道。

内蒙古三阳牧业有限公司所采用的是劳务嵌入方式。这种方式分两种模式,一种是依托企业建立“扶贫车间”,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企业务工,共带动贫困人口近900人,实现人均增收1.5万元;另一种是养殖企业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基础母羊,贫困户通过在家饲养生羔获得收入,共为150户贫困户提供基础母羊1500只,户均增收9000元。

资金嵌入也分两种模式,一种是将扶贫资金存入银行,放大贷款投放到企业,企业为贫困户提供投资收益不低于10%的保本分红;另一种是企业与贫困户联合向银行贷款,投放到企业,企业为贫困户提供投资收益不低于10%的担名分红。据统计,以上两种模式共带动全县贫困户4016户,户均增收3000元。土地嵌入方式是贫困户将土地交给企业进行托管种植,企业按照每亩300元的标准为贫困户分红,秋收后每亩收益超过300元,再按超出部分的50%进行二次分红。截至目前,全县嵌入土地8000余亩,带动贫困户近千户,实现户均收益3000元以上。依托“品味突泉”电商平台,实施电商嵌入,带动贫困户线上销售土特产品获得收入。全县共培育电商扶贫龙头企业35家、合作社258家,带动贫困户500户,户均增收2000元。

突泉县还将曙光园区养殖场地和设备等国有资产嵌入到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分工,实行合作经营。按照约定,不管企业是否盈利,贫困户每年都可分得3000元。截至目前,共为2500户贫困户发放分红资金750万元。除了分红之外,企业自2016年以来共收储饲草饲料基地8万亩,其中流转农户土地5万亩,带动农户2000户,贫困户165户,每亩地可增收200元。公司现有58名员工中,贫困户就有15人,每人每月保底工资达到3000元。

实施过程中,突泉县通过把握精准要义、抓住干部关键、强化资金保障、激发群众主体、发挥督考推力五项措施,不断提高群众对产业、对政策和对干部的满意度。(驻站记者王喜全)

编辑:杜晓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