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兴安新闻

明天,这里的山更绿人更富

——中央代表团一分团看望慰问兴安盟各族干部群众侧记

2017-08-14 08:53 兴安日报

内蒙古日报记者刘江 刘晓冬

罕山起舞,洮儿河欢歌。

8月11日,带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满载全国各族人民的真挚祝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俞正声率中央代表团一分团,在兴安盟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夏末秋初的乌兰浩特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白桦亭亭玉立,樟子松郁郁葱葱,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过去的罕山可不是这个样子”,兴安盟委委员、乌兰浩特市委书记马焕龙向中央代表团一行介绍说,当地将棚户区改造和生态修复建设相结合,建设了公园广场,栽植了近百万株树木。如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放眼乌兰浩特市绿色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园区,一望无际的稻海,宛如铺在大地上的绿色地毯。现在正是水稻灌浆期,农民正在田间劳作。中央代表团一行走过去,与水稻种植户亲切交谈。这里生产的“红城·1947”系列水稻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深受市场青睐。

义勒力特嘎查聚居着蒙古、汉、满、回等7个民族的群众,其中蒙古族占80%。嘎查内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天然泉眼形成的两条不冻河四季流淌,生态环境宜人。近年来,嘎查“两委”班子带领村民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很好发挥。2016年,嘎查人均收入749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180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兴安盟光荣院内,活动室、康复室、足疗室、棋牌室等健身休闲场所一应俱全,庭院里花木葱茏,房间内整洁温馨,餐厅的饮食营养健康,住在这里的龚玉龙、吴志民等老同志说,他们的晚年生活十分幸福,这让中央代表团一行倍感欣慰。

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东侧,一座二层小楼的青砖墙上,用蒙汉文书写的“五一会址”4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里举行,选举产生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开启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中央代表团一行认真观看展出的图片、实物和纪实录像,勉励各族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创建于1932年的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民族小学。教室内,同学们正在兴致勃勃地上暑假兴趣班,蒙古族刺绣、剪纸、蒙汉书法、马头琴演奏;操场上,一场青少年足球赛正在激烈进行,同学们的加油声不断……别开生面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大家的格外关注。看到各族少年儿童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中央代表团一行十分高兴。

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兴安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兴安盟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80年盟复建之初的32倍,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45.3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8.1万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时代在进步,生活在变美。在兴安盟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历数家乡的发展变化。

兴安盟人大工委原副主任、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傅敏,1948年出生于乌兰浩特,对这片红色热土一往情深,“作为自治区的同龄人,我为内蒙古喝彩,为伟大祖国骄傲。作为家乡建设的亲历者,我为兴安盟发展变化感到自豪。”

国家非遗项目“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传承人王布和,行医30多年来,救治过100多万病人,95%以上都是汉族同胞。无论蒙古族、汉族还是其他民族,他都一样精心治疗、热情护理。“我深知各族人民一家亲,始终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记在心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各民族兄弟欢聚在一起,赞美中华的崛起和希望。”《赞歌》中描绘的美好景象,在兴安大地得到了生动诠释。以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新的起点,加快脱贫奔小康的步伐,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兴安盟有信心、有决心。 

编辑:朱连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