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社会周刊 社会万象

织密交通通信网 便捷生活大跨步

——数说兴安民生之六

2017-08-10 10:09 兴安日报

70年的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兴安盟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亲密团结、勤奋劳动、艰苦创业,一路走向繁荣富强、和谐美好。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盟交通及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通信网络日益优化,百姓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出行工具由低端向高端跳跃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间,兴安盟的道路由以前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崭新的高速公路,农牧民的交通工具也发生着巨大变革。统计资料显示,在兴安盟这片土地上,农牧民的出行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幻着色彩。从勒勒车碾出的辙印,到胶轮马车一路的铃响,再到各类汽车扬起的征尘,车型车种的跃升和变化勾勒出时代的巨大变迁。

1949年兴安盟公路通车里程仅260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仅8辆,这8辆还都是载货汽车。到了1980年全盟汽车合计1669辆,摩托车149辆,汽车驾驶员2360人,伴随兴安盟私人汽车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末,全盟汽车保有量22.04万辆,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20.38万辆,经过70年建设,从人力车、畜力车、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再到私家车,兴安盟居民的交通工具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通信工具由人工向智能不断升级

1980年,兴安盟通信交换机总容量2300门,接入邮电局交换机的话机1870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306部;1996年,电话通信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开通了国内、国际程控电话,全盟境内有60%以上的村屯实现通话;到了90年代,移动设备开始进入百姓生活,先是呼机,然后是小灵通,还有少数人用上了手机;2000年以后,手机逐渐普及起来,并从简单的“移动电话”发展到“智能终端”。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可以非常方便地连入网络,公共场所、工作地点、居民住所无线WIFI网络无处不在,“地球村”已不再是梦想。截至2016年末,兴安盟本地电话用户达到8.80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01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79万户;全盟有线无线电话用户0.5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1.07万户,人手1.08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73万户,占全盟总户数的33.9%。

交通通信网络不断完善,出行日益便捷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兴安盟多条铁路开通运行并不断刷新旅客发送纪录,民航多条线路投入运营,加之汽柴油价格持续下跌等,都让人们感到出行变得更方便了,旅程变短了,成本也更低了。

路网密度不断增强

到2016年底,全盟公路总里程达到13116公里,占全区比重6.69%,公路密度达到21.93公里/百平方公里,晴雨通车里程达到8739公里。国省干线路网在兴安盟境内布局更加合理,覆盖了全盟农区、牧区、林区、边远地区和旅游区,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的规划建设格局。

客运场站建设标准不断提高

到2016年底,全盟共有一级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5个,四级客运站66个;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全部建有客运站,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客运班线和班线客车分别达到357条、569辆,全盟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417万人、旅客周转量8.47亿人公里。

铁路通道建设不断完善

兴安盟以前历史“欠账”多,全盟甚至没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等级低,线路散,断头路多,不成体系。2009年,两伊铁路通车宣告贯通全区、通往东北及内地的铁路大通道建成;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2015年锡乌铁路通行,成为自治区内部东西横向交流的便捷通道,是连接蒙东煤炭基地的铁路骨架。2017年7月,乌兰浩特至白城段快速铁路竣工开通,标志着内蒙古首条跨区域动车组列车运行线路——长(长春)白(白城)乌(乌兰浩特)铁路全面建成,兴安盟正式迈入了动车时代。

航空运输能力逐渐提升

1992年5月,乌兰浩特机场动工,1995年4月5日正式投入使用,2006年投资0.65亿元对机场飞行区进行了扩建,延长后跑道长度为2600米;跑道加宽为45米;机坪总面积达到1.32万平方米,扩建结束后飞行区等级为4C级,可满足B737等中型客机直飞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2008年9月预算总投资2.78亿元的阿尔山机场开始施工,占地142万平方米,历时19个月,于2010年4月完工;2015年1月乌兰浩特机场新建2600米跑道正式投入使用,新跑道极大地提升了机场的运行保障能力,同时也为机场开辟新航线、引进新机型奠定了基础。截至2016年底,乌兰浩特民航机场年飞机起降驾次达到6797次,年旅客吞吐量57.4万人次,通航14条航道,直达15个城市。

通信网络实现立体化覆盖

现阶段兴安盟通信网络是以光纤为主的多种数据接入方式和覆盖旗县市城区和重点乡镇的有线、无线通信传输网络。光纤通信电缆在各旗县市城区家庭实现基本全覆盖,农牧区家庭光纤能力也有所提高。2016年,兴安盟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73万户,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50.0%,移动电话“2G网络”基本实现全盟全覆盖,“4G网络”实现行政村屯以上区域全覆盖。固定电话用户基本稳定,移动电话人均拥有量超过人手一部,农牧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和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进展顺利。采用卫星天线,通过无线电视信号传递实现了农村牧区95%以上的覆盖率。目前,兴安盟已经建成一个以光缆为主、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覆盖全区、立体交叉的现代化信息通信平台。

“互联网+交通”模式开始显现

“互联网+”模式早在交通运输领域产生了“化学效应”,例如,打车软件、网上购买火车票、出行导航系统等,“互联网+交通”如今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交通行业发展出现了新模式,如乌兰浩特市内使用的“微联电召”打车平台,于2016年6月正式运营,乘客只需打个电话出租车就到家门口,既给出租车拉来了订单,也方便了市民出行。截至2017年5月末,乌兰浩特市有500辆出租车加入该平台,日均服务乘客1500人次,月均增长量为6.7%,月均交易额在50万元左右。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一)农村牧区交通通信网结构趋于合理

通过几年来的强化建设,农村牧区交通通信网结构趋于合理,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民生工程效果显著,改善了社会环境,提升了群众出行质量。“十二五”期间,兴安盟共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5442.3公里,累计完成投资57.48亿元,至“十二五”末,打通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行政村455个,全盟925个行政村通畅数达到731个,通畅率达到79.03%。 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通沥青(水泥)路的村(嘎查)占91.7%;通宽带的村(嘎查)占80.4%;通电话的村(嘎查)已完成100%全覆盖。

(二)农村牧区逐渐缩小与城镇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兴安盟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农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生活消费质量不断提高。农牧民交通与通信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由1995年的1.2%提高到2015年16.8%,较城镇13.4%的比重高了3.4个百分点。农牧民家庭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电话和移动电话等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2016年末,农村牧区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16辆、摩托车73辆、移动电话211部。

通信促进“镰刀”“锄头”升级

以前农民用镰刀和锄头土里刨食,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如今农民用鼠标和键盘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赚到钱,购买农用物资等。在互联网时代,鼠标和键盘就是农牧民新时期的“镰刀”“锄头”。

(一)通信加“电”带动脱贫加速

近年来,盟委、行署紧紧抓住国家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与扶贫工作的融合发展,利用电商平台开启网络线上交易农畜产品。网站销售带动了与采摘、销售相关的物流、快递、包装、餐饮等服务业发展,通过扶植龙头企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包装—物流”体系,产业链各环节分散到贫困村屯,覆盖贫困户。自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以来,兴安盟共建设盟、旗县级电商产业园5个,引进外来电商企业18家,引导传统农畜生产加工企业转型82家,自建网络平台22个,研发网货1000余种,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余户。2016年,全盟线上交易额8.8亿元,今年一季度线上交易额达6.29亿元,带动近万人就业,解决贫困人口就业5000余人,通过电商平台使贫困人口实现年均增收上千元。

(二)网络购物改变农牧民生活方式

早些年,农牧民从十里八乡涌向集市,先是挑着自家的农畜产品去卖,然后再从集市上购买生活用品或生产资料,这样的情形已然渐行渐远。如今,农牧民上网“赶集”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平日里那些吃的、用的网上应有尽有。价格低、商品丰富、购买便捷的网购越来越受到农村消费者的欢迎,以前农牧民想要的东西附近没有,就只得托亲戚从外地邮寄过来,给人家添麻烦不说,自己还不能直接选择。现在在网上想用啥就买啥,点点鼠标而已。原来想不到要用的东西,网上看到挺好,就买来用了。随着农村互联网及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稿件由国家统计局兴安调查队孙亚楠提供)

编辑:杜晓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