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新闻频道 兴安新闻

兴安儿女心向党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喜见兴安盟翻天覆地大变化

2017-08-10 09:12 兴安日报

本报记者邱金鹏

蓝天下,白云朵朵;草原上,牧歌欢唱;山林里,鸟鸣阵阵;河流中,鱼儿畅游……

这是美丽的大兴安。

从城市到乡村,从牧区到农区……处处奏响着加快发展的交响乐章,时时都能看到动人的生活美景,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这是幸福的大兴安。

说起兴安盟,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1947年,历史在这一年翻开了新篇章。

在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东侧,一座古朴庄重的二层小楼里,经常出现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他们轻轻地踏入,细心地观看,虔诚地聆听。楼前的青砖墙上,用蒙汉文书写的“五一会址”4个烫金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70年前的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393位代表的掌声在这座青砖灰瓦的小楼里久久回响。

70年前的5月1日,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在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市)庄严宣告成立。

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成功开启了实践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先行之路。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兴安盟各族人民开始了民族自治地方开拓进取的伟大历史征程。

峥嵘岁月,沧桑变化,弹指一挥间,边陲成热土。在这片美丽、富饶而神奇的土地上,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心向党,用忠诚与奉献书写着感人至深的奋斗史、团结史、发展史。

七十年团结奋斗

七十年波澜壮阔

70年的艰辛跋涉,70年的岁月磨砺,革命老区兴安盟焕发了勃勃生机,在共和国的大家庭里,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在祖国的北部边疆,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感人壮歌。

上世纪中叶,全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历经70年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盟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最早有统计数据记载的1952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为1.05亿元,复建之初的1980年为3.08亿元,2016年已达到522.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58.9倍,64年间年均增长6.6%;是1980年的32.0倍,36年间年均增长10.1%。全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2016年的3264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18.7倍,年均增长4.7%;是1980年的26.3倍,年均增长9.5%。

地方财力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实现了加速度增长。1953年全盟地方财政总收入只有84万元,2016年达到60.75亿元,是1953年的7232.5倍,年均增长15.1%;是1980年的541.0倍,年均增长19.1%。1953年全盟财政支出只有492万元,2016年达到235.41亿元,是1953年的4784.7倍,年均增长14.4%;是1980年的477.7倍,年均增长18.7%。

兴安盟70年的辉煌巨变不是偶然的,在巨大成就的背后,凝聚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兴安盟的成功实践,凝聚着来自国家、自治区的关心和支持,凝聚着全盟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

70年来,一个个战略政策支持,一项项“真金白银”投入,沐浴着党中央的深情关怀,兴安盟在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震撼人心。

尽管在发展的进程中兴安盟的建制和归属几经变更,但7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传承忠诚坚定、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 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代兴安各族建设者们始终前赴后继、薪火相传、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发展,兴安大地历经了不平凡的70年。

特别是1980年正式恢复盟建制以来,历届盟委、行署紧密团结带领全盟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各项发展、改革指针,主动融入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浪潮,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兴安人民坚持正视发展差距,努力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盟市的有力帮助化作强大动力,牢牢把握国家振兴东北、“一带一路”等政策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和文化内涵,全面吹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的冲锋号。各族干部群众守业敬业、求实务实、担当担责、变化变革,用智慧和双手倾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全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民生日益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书写了老区人民执着奋进的华美篇章。

七十年砥砺奋进

七十年辉煌巨变  

兴安盟70年的发展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功实践的生动体现。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留下了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奋斗生活的足迹,留存着五一大会旧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尤其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创建了不朽的兴安红色文化,成为兴安盟广大干部群众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不负重托与厚望,兴安盟砥砺前行、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努力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兴安盟是传统的农业大盟,农业在经济中居主要地位,1952年全盟三次产业结构为81.5:10.1:8.4,是典型的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盟委、行署高度重视产业协调发展,大力促进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盟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6年产业结构已调整为24.0:39.7:36.3,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正在向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占重要地位的现代产业结构迈进。

2016年,全盟第一产业增加值已发展到125.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13.4倍,年均增长4.1%;是1980年的11.7倍,年均增长7.1%。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全盟粮食总产量累计达2036.14万吨。全盟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由1947年的43.1万头只增加到2016年的1317.5万头只,年均增长5.1%。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盟工业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已初步构建起农畜产品加工、卷烟、冶金、能源、建材、制药等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进而促进了第二产业乃至综合经济的跃步发展。2016年,全盟第二产业增加值已发展到2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290.5倍,年均增长9.3%;是1980年的63.0倍,年均增长12.2%。全盟全部工业增加值已发展到165.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239.7倍,年均增长8.9%;是1980年的64.5倍,年均增长12.3%。

改革开放以来,全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尤其近年来坚持着力推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电子商务等一些新兴产业、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在改革进程中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2016年,全盟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发展到189.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328.3倍,年均增长9.5%;是1980年的53.1倍,年均增长11.7%。依托近年来独具特色的开发理念,以红色文化、蒙元文化、科尔沁文化、神泉冰雪文化等为核心,全盟旅游业得以迅速兴起并不断壮大,综合性旅游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成为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又一大亮点。2016年,全盟接待国内外游客698.8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9.92亿元、入境旅游收入92.08万美元。

七十年励精图治

七十年亮丽绽放  

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实现了内蒙古地区各阶层人民多年来渴求统一与自治的愿望,极大地鼓舞了内蒙古各族人民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心,对于推动内蒙古地区的社会改革、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回溯历史,正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老区人民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各族人民团结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才能不断自我发展与自我革新,顺应形势,与时俱进。

盟委、行署重视大力发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全盟经济增长的重要功能,大兴三次产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各阶段重点发展、建设规划的指引下,全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各领域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中心城市、城关镇、新农村综合功能和品位不断提升,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电、气、暖、住、路、通讯等一大批公益服务设施日臻完善。2016年,全盟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510.8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是1980年的3196.2倍,年均增长25.1%。2016年,全盟房地产开发投资达41.50亿元,是1990年的417.0倍,年均增长26.7%,房地产企业全年房屋施工面积达530.05万平方米。全盟公路、铁路、民航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公路总里程达到13116公里,是1980年的5.1倍,年均增长4.6%;2017年8月8日,乌兰浩特至白城至长春快速铁路正式运行,成为全区首条跨区域运行动车组。盟内始发列车可直达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大连、呼和浩特等地;经乌兰浩特机场和阿尔山机场的盟内外航线已达到19条。全盟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73万户,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50.0%。1953年时,全盟城镇化水平很低,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0%略强。复建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的互促共进,城镇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二元格局正在逐步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2016年,全盟城镇化率已达47.38%,市镇人口已由1953年6万多人增加到了70多万人。多民族和谐共生局面愈加稳定。2016年全盟165.04万户籍人口中蒙古族人口占比达43.5%,是全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盟市。人民生活正逐步实现由贫困向温饱进而向全面小康目标的迈进。

2016年,全盟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279元和8533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较1980年增长了57.5倍和95.3倍,年均分别增长12.0%、13.5%。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较快增长而不断提高。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5408元和7378元,分别较1980年增长了45.8倍和87.8倍,年均分别增长11.3%、13.3%。2016年,全盟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58684元,是1947年的268.0倍,年均增长8.4%;是1980年的79.7倍,年均增长12.9%。

回首70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而今,勤劳质朴的兴安各族人民愈加珍视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汗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守如磐初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团结一心、携手并肩,朝着全力围绕建设红色、生态、活力、健康、幸福“五个兴安”的目标定位,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砥砺奋进、勇往直前。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必将幸福地前行。如今,站在新起点上,兴安人民已经大踏步迈向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编辑:杜晓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