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地方频道 乌兰浩特市

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乌市3700名贫困群众“挪出穷窝”

2017-07-27 10:22 兴安日报

7月8日一大早,65岁的乌兰浩特市太本站镇建设村贫困户陆香月就带着女儿来到了镇里,当天,她们要参加镇里举行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交付仪式,会领到新楼房的钥匙。

“我们原来住的是几十年的土房子,墙都裂缝了,一到冬天特别冷,现在好啦,能住进楼房了,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陆香月代表全镇的贫困户在仪式上发了言,还激动得唱起红歌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为解决太本站镇贫困户的居住问题,乌市因地制宜,在镇里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楼,集中安置太本站镇贫困户121户。

在乌市,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贫困户住上了楼房,还有一部分贫困户通过“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的模式,实现了脱贫致富。

家住葛根庙镇哈达那拉嘎查的姜永才是全市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受益的贫困户。今年,他家大棚里的葡萄实现了大丰收。姜永才说:“原本家里耕地少,忙了一年也不剩几个钱。去年搬到了设施农业园区后开始大棚种植葡萄,收入也翻了好几番。现在看着这些葡萄长势很好,特别开心。”

与太本站镇的易地扶贫搬迁措施不同,葛根庙镇利用原有的设施农业园区,让贫困户住进了带有大棚的安置房,一方面解决了居住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大棚种植发展产业,防止返贫,实现移民增收两不误。

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搬迁无疑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乌市通过提供城区库存楼房、小城镇移民楼房、设施农业园区管理房、新建30平方米—40平方米移民房和幸福院5种房源供贫困户自主选择,由贫困户自行选购,政府按照每人最高2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根据各镇及贫困户的不同情况,乌市量身定制不同的解决方案,差异化对待。对于搬迁至设施农业园区、舍饲养殖园区的贫困户,让贫困户根据政府提供的“菜单”自主选择发展产业,每人最高补助1.5万元;对于搬迁至城镇楼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让贫困户根据政府提供的“培训科目”自主选择适用技术课程参训,学成后在城镇打工;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移民户,通过出售原有宅基地,到企业入股分红、出租耕地等形式增加收入,并采取政策兜底的方式,确保脱贫。

乌市扶贫办主任杨昌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乌兰浩特市各类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于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屯来说,易地搬迁“挪出穷窝”就是斩断穷根,实现贫困户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过程中,乌市有效利用“分散式贫困,集中式安置”的方法,有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前,全市1615户、3700名选择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均已实现妥善安置。(驻站记者谭艳丽   通讯员包维娜)

编辑:朱连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