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地方频道 突泉县

突泉镇抓住产业“牛鼻子” 精准扶贫“拔穷根”

2017-04-07 08:55 兴安日报

本报讯(徐英姝)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突泉县突泉镇变救济“输血”为产业“造血”,探索七大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经营,形成政策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新格局,为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园区”。突泉镇充分发挥和利用特色产业优势,全力推动特色产业区域化发展,多渠道实现规模化扶贫。新生村是葡萄种植专业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780亩,建有冷棚150栋,产业效益突出。今年,突泉镇在新生村葡萄产业园区选出38栋冷棚作为扶贫攻坚产业园,把扶贫资金投入到产业园中育苗栽植,收益后为贫困户分红,并雇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园务工,增加收入。同时,把新生村的葡萄栽植技术推广到了建国村,在建国村建设一处占地30亩的葡萄栽植基地,吸纳贫困户共同经营。

“创新产业+基地”。以“农业结构优化、创新产业惠民”为发展思路,力求让科技含量高、产业效益好的现代农业成为推进精准扶贫、提升脱贫“造血”功能的一剂“良方”,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平原村依托合作社种植甜菜,经过暖棚育苗、纸筒移栽、机械栽植等现代化种植手段,收益明显。今年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甜菜种植,并与荷马糖业签订收购订单,确保销售渠道。平原村与吉林农科院合作种植小麦获得成功,并注册了“蒙冰麦”商标,今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另外,今年将试验发展家庭自用井灌水稻,由盟植保站提供栽植技术和稻苗、蟹苗、鱼苗。

“挂靠企业+帮带共赢”。坚持市场导向,引进龙头企业,努力形成企业为“树干”、合作社为“树枝”、贫困户为“树叶”的“产业树”扶贫模式,形成产业链,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突泉镇引进了承德新兴淀粉加工厂,依托3所马铃薯专业种植合作社,吸纳贫困户种植马铃薯2000亩,马铃薯成熟后加工厂进行订单回收,既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保证了公司的原材料供应,达到双赢;与天韵唐人家居企业合作,吸纳贫困户加工拖鞋、床上用品等,让老百姓不出村就能掌握技术,增加收入。目前,双山村、建国村、兴隆村已经购买37台缝纫机,共有84名贫困户参加了培训,近期将开始生产。

“土地托管+返聘务工”。探索土地托管模式,与尚德维康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公司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公司统一对农民土地进行机械化耕种,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同时,将土地托管后释放的贫困户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农机、施肥、修剪、打药等劳务服务队,返聘到产业基地务工,让贫困户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使贫困户既有土地收入,又有务工收入。目前,全镇已有8600亩土地参与土地托管。

“集体经济+项目”。今年,突泉镇积极谋划黑猪养殖、蔬菜摊位出租、米业加工等集体经济项目43项,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增收。

“公益事业+岗位”。突泉镇把水利及电力设施管护和公益林管护等公益事业与精准扶贫无缝对接,实现双赢。结合国家出台的护林员政策,每村安排两名贫困人口为护林员,全镇共有84户、177人受益。

“庭院经济+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根据贫困户的地理条件、劳动能力和发展愿望来规划庭院经济,引导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大蒜、玉米或发展芦花鸡养殖等,让小养殖、小种植成为致富长效产业,确保贫困户短期有收入、长期不返贫。目前,突泉镇庭院经济基本实现全覆盖,带动农户平均增收1000元。

编辑:朱连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