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文化旅游

“全域旅游”激活经济发展新引擎

2017-01-05 10:19 兴安日报红城版

2016年,乌市以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深度整合全域旅游要素,培育发展旅游业。全年旅游人数达到177.1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收入达到16.78亿元,同比增长21%。“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新常态下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为底 筑牢发展根基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乌市全域旅游秉承的是绿色发展的理念。乌市积极推进成吉思汗庙文化旅游园区等旅游文化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全力营造“生态为本、多彩四季、文化活现”的高品质景区。

为巩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果,乌市进一步规范成吉思汗公园景区管理,提升景区的管理服务水平和接待档次。加大绿化力度,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在城庙周边景区栽植乔木5万余株;改造提升敖嫩湖景点,在敖嫩湖边建有游船码头、近水轩、清荷隅、假山叠翠飞瀑、致远亭、凌波路、凌波桥等11个特色景点。同时,乌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对洮儿河生态休闲公园进行了改造提升,共有50个品种、173.3万株树木,31.3万株地被植物,绿化面积12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90%,打造了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亲水嬉水、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    

文化为本 提升整体品味

让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法宝”,让旅游搭上“合作”快车,这是乌市培育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思路。

作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的诞生地,乌兰浩特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乌市依托革命老区优势,不断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旅游新亮点,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红色旅游产业链;大力开展成吉思汗庙日祭、月祭和大型祭祀等活动,全力打造“天骄朝拜圣地”,进一步扩大了成吉思汗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蒙元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等旅游资源,开发出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今,一个由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葛根庙、小六队湿地公园、洮儿河生态休闲公园、机场路景观绿化带等旅游景点景观组成的综合性旅游体系正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乌市不断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促进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持续打造“乌–阿–海–满”等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乌市建成兴安盟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让游客愿意来、来得顺、游得好、留得住。

创新为先 “旅游+”跨界融合

2016年,乌市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朝鲜族民俗文化村、义勒力特镇花乡小镇,大力发展民俗观光、生态观光、农家乐、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通过举办“杏花节”、“稻田捕鱼节”、“格桑花节”、“环洮儿河自行车赛”、“乌兰浩特冰雪文化节”等活动,不断增添旅游新亮点,逐步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投资洽谈”为一体的全域型旅游品牌,进一步丰富了乌市旅游功能和服务体系。

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引领下,乌市深度开发民族文化、工业文化、乡愁文化等主题旅游,“旅游+美丽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工业”、“旅游+购物”等旅游产业新产品、新业态迅速崛起,形成了一、二产业联动、共绘旅游蓝图的新格局,进而辐射带动了全市特色休闲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短评:一业兴而百业旺。2016年,“全域旅游”在红城“全域开花”,以迅猛之势在新常态下“顺势飘红”。   

开启全域旅游时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实现从短板到样板的蝶变,正是乌市新常态下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记者 许钰涵)

编辑:于月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