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文化旅游

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扎旗发展民族文化工作纪实

2016-11-11 10:05

8_副本

民族文化进校园

李长润

扎赉特长调走进民族学校课堂;马头琴知识成为民族学校必修课;民间那达慕在扎赉特草原上竞相举行;民歌大赛唱出扎赉特民族风情……走进扎赉特旗城镇乡村,一股股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这里别具特色的蒙元文化气息。扎旗是蒙古族文化资源的富集区,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特色鲜明、底蕴深厚、魅力四射的民族文化大旗展现在人们面前。目前,全旗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

扎赉特长调——科尔沁草原上的瑰宝

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蒙古族长调,走进扎旗民族学校音乐课堂。10月16日,记者来到音德尔第六中学,在初三一班的音乐课堂,学生们正整齐地站在课桌旁认真地练习发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开始,扎旗已经在5所民族学校开设了扎赉特蒙古族长调课。

扎赉特长调不仅是扎赉特民歌的精华,而且是科尔沁草原上古代民歌的瑰宝。目前,在扎赉特大地广泛流传的曲目有200多首,保持着“活态”存续和发展。2009年,扎赉特长调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抢救和传承扎赉特长调这一文化瑰宝,扎旗深入开展了蒙古族长调艺术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长年深入蒙古族聚居区,对传承人跟踪走访,挖掘、搜集和整理扎赉特长调手抄本。与蒙古国专家合作,对蒙古族长调进行调查,研究保护方法和措施并出版发行了《扎赉特民歌》一书。该书收录了扎旗民间的75首长调民歌,它所反映的内容涉及到古代科尔沁部落游牧生活的各个方面。2007年,成立了“扎赉特长调民歌”项目领导小组,2010年成立了扎赉特长调民歌协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以及绰尔河文化艺术节,都要举办蒙古族民歌赛事。同时,扶持群众以自娱自乐的形式演唱扎赉特长调,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扎赉特长调普及工作。每年均举办旗级民歌培训班,推出一届“扎赉特民歌大赛”。目前,在扎旗蒙古族聚居地区已掀起学习长调民歌热潮,涌现出一批长调民歌手,形成了“草根式”不走的“乌兰牧骑”。

博格达乌拉祭——文化与环保有机结合

“我们每年举办的博格达乌拉祭祀活动,目的是让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祈福生活幸福安康。”采访中,博格达乌拉祭传承人白双虎告诉记者。

为做好博格达乌拉祭的传承工作,扎旗于2012年成立了博格达乌拉祭组委会,传承博格达乌拉祭这一古老的环境保护活动。2012年5月1日,在博格达山成功举办扎旗第二届“神山登山旅游文化节”,举行了古老的博格达乌拉祭仪式,3万余人参加了此项活动。2012年7月10日,欣逢博格达乌拉恢复祭祀十周年,博格达乌拉祭组委会举办了“博格达乌拉祭十周年环保型那达慕大会”,迎来了区内外二十几个地区的宾客以及周边的6万农牧民。

自2004年恢复博格达山祭祀活动以来,扎旗已举办了10余次祭祀活动,以“博格达山祭祀”为代表的民间大型祭祀活动日渐盛行,规模不断扩大。每逢举行博格达山祭祀,跨地区前来参加活动的人员逐年增多,每次都有北京、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等省份的群众参与,人数达到十多万。通过开发、利用博格达山祭祀活动,已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意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2014年,“博格达乌拉祭”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蒙文书法——典型的民族文化符号

走进扎旗党政大楼二楼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千余幅蒙古族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全旗蒙古族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正在这里举行。“全旗每年都要举办这样的作品展,现在展出的千余幅作品中,蒙古族书法作品占一半以上。”采访中,扎旗文联主席佟宝山告诉记者。

扎旗蒙文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底蕴,蒙文书法作品影响广泛,表现手法有着自己的特色,篆刻作品表现出历史沧桑感,竹笔作品表现出刚健有力的现代开放精神。全旗现有蒙文书法家30多人,蒙文书法爱好者400多人,在各级刊物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得到区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好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将蒙文书法发扬光大,扎旗在各民族学校都开设了蒙文毛笔书法、硬笔书法、蒙文艺术字、竹笔书法、蒙文篆刻等课程。每年均举办全旗蒙文书法初级和高级培训班,近几年培训人数已经达到1000多人次。扎赉特蒙文书法艺术美观大方,变化万千,深受附近旗县市和临近省市书法爱好者喜爱。如今收藏人数越来越多,形成装裱、销售的产业链,成为前景良好的文化产业。

四胡音乐——奏出牧民心中的喜悦

10月12日,巴彦乌兰苏木政府会议室围得水泄不通,一场由民间艺人自发举办的四胡演奏会隆重上演。一曲曲四胡演奏沁人心脾,蹄鼓似的“弹音”,电铃般的“打音”,百灵般的“扣音”,清泉般的“点音”,风雨般的“扫音”,瀑布般的“流音”……把群众带回了遥远的勒勒车时代。

四胡是蒙古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乐器之一,扎赉特四胡演奏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旋律优美、主题深刻、情节动人、语言形象,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有着广泛的影响。

为发扬四胡艺术,2009年,扎旗对流传在民间的四胡演奏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并将“扎赉特四胡”列入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至今,该旗每年均举办四胡培训班,并将四胡音乐纳入民族学校教程。

2012年6月,该旗举办了首届四胡演奏大赛,开启了四胡这一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征程。2014年9月,扎旗四胡协会成立,使扎旗四胡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8位四胡协会成员经常深入基层进行演艺传授,四胡艺术已经在民间深深扎根。2014年6月和2015年10月,扎旗、前旗、中旗等四胡协会在扎旗举办了联谊活动,百余名民间艺人同台演出,交流心得、技巧,拉开了民间文化异地交流的大幕,推动了扎赉特四胡艺术的发展。

那达慕——草原人民心中的盛会

“那达慕场面太壮观了,人山人海,有赛马、射箭、摔跤……我们蒙古族老百姓就像过年一样高兴!”一提起民间那达慕,巴达尔胡镇67岁的丽华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扎旗那达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已经相沿700多年。那达慕期间,不仅开展赛马、射箭等比赛,还有大型祭祀、歌舞表演、集市贸易、经济洽谈等多项活动。夜幕降临时,在草原上燃起篝火,伴随着悠扬、激越的马头琴声,群众尽情地歌唱、跳舞。

2010年,扎旗投资300多万元,建一处占地12.6万平方米的赛马场,并举办了全旗首届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规模空前,吸引了全旗农牧民,共有15万余名群众观看了开幕式及比赛项目,千余名农牧民参加了赛马、射箭、布鲁投掷等比赛。如今,扎旗蒙古族乡镇,每年夏季都举办民间那达慕大会,极大地满足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吸引了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等地广大爱好者的参与,搭起了友谊的桥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编辑:白莹雪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