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社会周刊 社会万象

让每一个流浪儿童都得到关爱

———盟救助管理站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侧记

2016-09-13 10:40 兴安日报

流浪未成年人是一群特别需要关爱保护的弱势群体,他们因生活无着落而流浪街头。当他们被救助进站后,一切就会发生巨变。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像亲人般地打理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像良师益友那样为涉世不深的孩子们指点迷津,还像侦探那样,通过听口音、辨着装、观体貌、查启事、看地图,通过微信平台、网络查找,以独特娴熟的方法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寻踪觅迹,查找流浪孩子的家庭住址,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难解之谜,用真诚、真心唤醒了一个又一个迷途的孩子,为失散家庭送去幸福团圆……

用真诚温暖流浪儿童尘封的心灵

辽宁聋哑智障少年王某被人拐骗后,趁不法分子不注意独自跑了出来,流浪到兴安盟地区以乞讨为生。110指挥中心送来时,神志不清,蓬头垢面,小脸蜡黄,身体瘦弱,典型的营养不良。12岁的他,身高不足1.2米,在不法分子的胁迫下,曾流浪街头、从事偷窃。 被救助后,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机。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像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那样,手把手地教他读书、识字、下棋、打球,从思想、生活、心理、生理、学业上给他无微不至地关爱,慢慢的智力开始恢复,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为了找到他的家人,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用真诚和爱心温暖了尘封已久迷失的心灵,通过手语谈心和户籍查询,终于弄清了他的姓名和家庭住址。2015年5月,王某被接回家,现在已在当地的聋哑学校就读。

延伸接力救助,温暖送给遇困儿童

2013年10月12日,黑龙江省双城籍的男子来站求助。经过询问得知,他的婶子领着两个孩子,在回家途中突发心脏病,被120救护车送进医院抢救。作为侄子的他在此地打工,因人生地不熟还有两个不满10岁的孩子,无力照顾,陷入绝境,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来到盟救助管理站求助。接到求助后,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赶到了医院,在医院的走廊看到了蹲在墙角可怜无助的两个孩子。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安慰两个孩子,并把他们带回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其母因病情过重在第三天离开了人世,救助站积极联系其家人并帮助为其善后。

根据2003年《城市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救助时间最长只有10天,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本着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原则,继续给孩子们一如既往地关爱。等孩子们的父亲接走他们的时候,孩子们在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已生活了28天。要离开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时候,孩子们拉着阿姨们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泣不成声地说:“阿姨我不想回家。”他们的父亲也留下了眼泪,连声道谢。两个孩子被救助的故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被传为佳话。

探索新途径,妥善安置流浪未成年人

“小不点”是一名曾被遗弃在一家超市附近的流浪儿童。110指挥中心接到群众举报电话后,发现该男孩举止异常就立即将其送到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此间,由于他身体较虚弱,智力障碍,不能说清楚自己具体的居住地以及家庭成员情况。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孩子身体进行了全面检查,制定了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的方案,并针对状况进行智力开发教育,让孩子在做游戏、讲故事中逐渐平静下来,尽快熟悉环境恢复记忆。工作人员还积极与各地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请求协查该儿童户口及住址,与盟、市新闻部门联系,制作了寻亲报道节目……

经过工作人员长达一个多月的认真查询无果后,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及时报请兴安盟民政局,经同意后将孩子移交到兴安盟儿童福利院,既解决了他的居所及户籍,又让他背上新书包走进了校园,享受到与同龄人一样的读书权利。

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这支专业服务队伍,给这些流浪未成年人提供了文化学习、行为矫治、智力开发、强身健体的机会;将这些流浪未成年人直接护送回家乡与父母和亲人团聚;对查找不到亲人的流浪未成年人,协助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了政策性安置,为维护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来,兴安盟救助站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思想引导、行为督导、文化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的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工作模式。有针对性、经常性地组织滞留流浪未成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开启尘封的心灵,让他们绽开笑容、放飞梦想、憧憬未来,感受集体的亲情和温暖。通过学文化、讲故事、玩游戏、做手工,寓教于乐,向未成年人传授主流文化思想、集体主义意识,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在潜移默化的校园式管理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敖成林) 

编辑:王萍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