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经济周刊 生活导航

巴达尔胡农场精准扶贫拓宽职工致富路

2016-09-12 09:36 兴安日报

在巴达尔胡农场一队的街道上,赶集的群众络绎不绝。在这一派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场景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该场昂首阔步跨越发展的强劲脉搏,感受到日新月异的美丽蜕变。

作为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垦企业,巴达尔胡农场曾因农场体制多变、自然环境恶劣等众多原因,致使企业连年亏损,经营举步维艰,农场职工处于严重贫困之中。

穷则思变,落后则求发展。于是一场精准扶贫战略下的攻坚战正式打响,一场“破茧化蝶”的美丽蜕变悄然开始……

“国家、自治区和盟里的有关部门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关注和支持。在他们的倾情帮扶下,全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5年全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020万元,比1991年增长了9倍。”巴达尔胡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张海权说道。

发展基础更牢固 发展活力更旺盛

如果基础不牢,发展就无从谈起。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全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靠天吃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张海权说道。

于是一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攻坚战全面展开。

打井、安装潜水泵、架设高压线、挖排水渠……一个个工程加快实施;

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增粮、高效生态节水灌溉……一大批项目相继完成。

自2011年以来,巴达尔胡农场争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1245.12万元,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井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开发标准,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和节水增粮项目4个,改造农田2.1万亩,建设高效生态节水灌溉项目2000亩,亩均纯收益提高300元。

说起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好处,种粮大户李艳军满脸笑容。“以前种地看老天爷‘脸色’,产量还不高,一亩地也就能打300多公斤玉米。现在旱涝保收,产量也提高了,我今年种了200多亩地,亩产达到了600公斤。”李艳军说出了职工们的共同心声。

一边种地、一边养畜。在巴达尔胡农场依靠种养结合走上致富路的职工不在少数。三队职工王林种了几十亩地,还养殖了20多头毛驴。

“养驴风险小、疾病少,效益很好。再过两年,我养殖方面的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王林对未来充满信心。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扶贫政策。”巴达尔胡农场抓住厅局帮扶的有利契机,在内蒙古军区的帮扶下,投资36万元购买小尾寒羊,建设养殖小区,引导职工大力发展舍饲养殖业。各家各户以适度规模和专业小区化养殖相结合,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目前,全场舍饲养殖户达到450户,占全场总户数的62.5%,带动了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转变,拓宽了职工群众的增收渠道。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巴达尔胡农场的农业正在实现由“靠天吃饭”向“旱涝保收”转变,养殖业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到2015年,全场粮豆总产量达21096吨,比1991年增加15801吨;牲畜存栏20588头(匹只),比1991年增加16073头匹只);实现利润2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8896元,比1991年增加7800元。

实事好事落实处 幸福指数节节高

产业发展了,随之而来的是民生的改善。

翻开巴达尔胡农场民生实事档案,一桩桩实事历历在目,记在纸上,更刻印在了广大老职工的心中。

投入243.6万元,分别为一队和三队修建了文化休闲广场——职工休闲娱乐活动有了去处;

投资130万元,为二、三、四队安装了自来水——全场700余户、2000多人口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投入资金48万元,分别在四个生产队各新建一处建设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室——实现职工小病不出队;

与电信、广电等部门协调,为一队安装了有线电视,为四个生产队安装了宽带——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全覆盖;

投入852万元完成危房改造568户,争取国家财政资金222万元实施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搬迁50户,引进开发商开发居民住宅楼1.7万平方米——圆了职工群众安居梦;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投资138万元铺设水泥路2.3公里——改变了以往出行“雨天一脚泥,睛天一身土”的现象。

巴达尔胡农场把“一事一议”项目、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搬迁政策与扶贫开发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全面改善民生。

一张张温暖的民生图景映照万家灯火,一曲曲感人的民生赞歌传唱职工心声。

“以前的房子是几十年的老土房,冬天冷得像地窖,夏天下雨就往屋里灌水。现在好了,新房子亮堂堂、暖烘烘。”边树河是危房改造的受益户之一。危房改造让他们家搬离了50余平方米的旧土房,住进了现在80余平方米的砖瓦房。用边树河的话说,“住在新房身上暖和,心里更暖和。”

与边树河一样幸福的还有刘洁。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让她住上了楼房。她还在楼下开了一家肉店,生意红红火火。感谢场里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刘洁说道。

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座座瓦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通向整齐的农家小院;吃上了自来水、连上了宽带网、通上了水泥路、实现了电视户户通……农场职工的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职工致富能力强 小康之路铺坦途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今年,以场妇联、农业技术推广站牵头的培训活动火热展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等培训内容,为职工带来了一席席“科技大餐”。

“每户都有一个种田养畜的明白人,办成一件种田养畜的明白事。”巴达尔胡农场以资金扶贫与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科技培训、开展文化活动增强职工致富本领。五年来,聘请农牧业专家对农场职工进行科技培训万余人次,重点讲授主要农作物的先进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以及舍饲养殖、育肥牛、羊等科学技术。

这些培训活动,犹如一场场“及时雨”,让职工们学到了新技能,提高了职工科学种田、养畜水平,发家致富的本领显著提高。

“种地机械化、生活现代化、办事自动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职工赵玉双一语道破精准扶贫带来的成果,也极其精炼地总结了农场发生的美丽蜕变。

昔日贫穷落后的巴达尔胡农场正逐步走出困境,向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推进。

美丽蜕变发生在巴达尔胡农场的每个角落,幸福的笑容在每个职工的脸上灿烂绽放! 

(本版稿件及图片均由盟农场局提供)

编辑:王萍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