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地方频道 突泉县

合力攻坚

2016-03-17 15:06 兴安日报

本报记者 格格 驻站记者 王喜全 杨明明

日前,当记者驱车来到突泉县水泉镇合发村村部时,驻村“第一书记”彭勇刚和镇驻村干部宫新萍早早地等在了那里。

彭书记领记者来到了工程项目现场。

“村里焊完大棚钢架50户,已扣完大棚5户。”彭书记边走边介绍情况,便直接来到了村民步春霞家。

记者发现,步春霞后院大棚已扣好,“年前焊的钢架,正月十二扣的大棚塑料。以前一到农闲我们两口子就去县里打工,今年不用再外出打工了,一个棚一年咋也能挣个2万块钱呀,何况我家建了两个呢。”步春霞笑着说。

记者正往外走,步春霞的一句话让记者小小地兴奋了一下。“我们村去年276户进行了危房改造。”“276户?!”记者回头看彭书记。彭书记肯定地点头。

“政府给补贴5万元,自己掏10多万元,盖了108平方米的大房子。有自来水,有热水器,能洗澡。”步春霞是个爽快的人,记者想知道的内容一口气都“倒”了出来。

离开步春霞家,村中央一排排房子实在是让记者“眼馋”,决定再看一家了解一下村里危房改造的情况。

我们来到周泉家,内蒙古电视台今年的春晚走基层特别节目“我们的好日子”就是在他家取的景。

女主人侯旭芬正和姑娘在准备午饭。锃亮的操作台旁姑娘周亚欣正在切干豆腐,干净的锅炉烧着煤,没有一点烟灰。屋里整洁暖和。

窗台上橙黄色的二月兰、水粉色母子莲开得正旺。

“去年8月份搬进来的,今年家里要建一个蔬菜大棚,现在地基都打完了。”

问起以前村里情况,男主任周泉一个劲儿地摇头,“别提了,我儿子去年结婚时,村里还没开始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为了给儿子办喜事,我先垫的沙子,要不那路根本开不了车,车进来一个误一个。”

侯旭芬笑着告诉记者的一个事儿说明村里变化之大。去年由于家里盖房子侯旭芬好几个月没怎么出门。有一天要去村里侄儿家,但说什么也找不找侄儿家了,家家户户院门和院墙都变了,统一了,哪个是谁家根本就认不出来了。

周泉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家喜事多,儿子结婚,家里盖了新房。“以前屋里烧的是火墙,现在烧的是锅炉,改装了暖气。”离开住了30多年老石头房子的老周有说不完的开心嗑。

远在辽宁上大学的周亚欣告诉记者,去年5月份回家时,村里还破烂不堪,房子拆的拆扒的扒,路还没修通呢。等到7月份暑假回来时,有些人家已经开始搬新家了,村里开始有变化了。再等到过年回家,村里变了魔术一样,整个变了模样。“感觉太享受了!我们现在刷朋友圈刷的都是各自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

据悉,今年,突泉县要对已经实施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的117个村进行查缺补漏、填平补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剩余71个村和较大自然屯的“十个全覆盖”工程,重点要在产业培育、发展庭院经济上下功夫,推广种植、园艺、加工、休闲服务、综合发展等多种庭院经济模式。

“我在自家园子里种植葡萄已经11年了,房前屋后一共2亩地,每年至少能产3000斤葡萄,纯收入能达到8000元。今年,村里要发展庭院经济,我正琢磨着要盖两个大棚种植葡萄呢!”65岁的杨贵忱老人向记者说。

据村党支部书记吕志介绍,村里的群众种植葡萄经验丰富,有良好的设施农业发展基础,而且交通十分便利。今年,村里将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发展大棚种植,计划发展大棚种植户200户,建庭院冷棚92917平方米,同时建高标准暖棚3000平方米,保鲜库1座。此外,去年共挖葡萄沟8000延长米,现已全部完成苗木栽植,建设现代化标准羊舍2栋,建成秸秆转化厂1座,并已投入使用。

在采访中了解到,合发村有两个自然村,付家岭屯和高监督窝铺屯。其中的高监督窝铺屯全屯有304户876人。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前,村里班子不健全,村民发展观念落后,屯内没有一条街巷是硬化的,院墙破烂不堪,危旧房比比皆是,是典型的“大脏乱差”的贫困村。

2015年初以来,各相关部门多次深入合发村进行调研,了解村情、征求民意,与县镇村三级干部共同座谈讨论,最终确定了合发村“十个全覆盖”工程按照“10+5”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进行原址建设的实施方案。“10”即“十个全覆盖”工程,“5”即,院墙整修、绿化、亮化、庭院经济、产业发展。

方案确定以后,县镇村三级干部积极入户宣传引领,精心组织,自4月中旬工程实施以来,改造危房276户;安全饮水、街巷硬化、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已覆盖;村村通电及农网升级工程已全部通电;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社会保障工程,现有518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现有18位80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津贴。

编辑:全海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