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生活频道 教育

行走在文化教育的大路上

2015-09-18 14:35 兴安日报

本报记者 陆 明 通讯员 孟 蒙 梁丽娜

文化不止是沉淀,文化以行走的姿态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具有50年校龄的乌市第四中学,在近半个世纪的教育前行中,“志致广大 行尽精微”早已成为四中人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坐标,历经数年风雨,浸透在历代人的教育生命中,并传承至今,为学校教育发展不断注入生命活力。

8月,骄阳似火,记者来到这所位于罕山脚下的高中——乌市第四中学。乐水潭边流水潺潺,甬道两侧绿树柳荫,清爽宜人。这所以校风儒雅著称的老校,今年高考成绩在各旗县市学校中位居榜首,音体美艺术特长生本科上线人数居全盟第一,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处处彰显人文特性,以青花瓷、剪纸、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元的社团活动闻名的学校,这样骄人的成绩,让人称奇。在与学校师生的对话中、在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深入采访中,我们印证着答案。

在激励中发展管理文化

2012年5月,第四中学先后派出柳宽成、王晓天、韩玉琴等骨干教师前往北京、天津等地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成功经验;8月邀请加拿大滑铁卢市教育局、日本久留米学院等机构领导到校交流,并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清华、北大等多所名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引进优质资源;11月聘请“中国科学应考第一人”相阳为名誉校长、教学改革指导顾问,同期聘请多位名师、专家、顾问入校指导,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师素养和管理水平。

开眼界,提境界,找方向,引资源,多渠道、多方式搭建发展平台。四中针对传统教学弊端,在教学改革上大刀阔斧,结合自身发展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逐步建立起了“三纵三横两循环一提升”的网络化管理模式,要求德育、行政、教学三个横向管理要覆盖到边,学校、部门、年级组、学生权利逐层下放,管理纵要到底,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最终实现“无缝链接式管理”,促进学校有序地步入制度化、科学化、人文化的发展轨道。

为了在高中教学管理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全力激活教师和学生自我向上的动力,作为学校“三纵三横两循环一提升”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两部六级制”于2012年秋在高一年级开始试行。

德育副校长柳宽成介绍,“当时,全校3个年组平行划分为A、B两个级部,全校共设6个级部,每个级部师资配备力求均衡,级部间从秩序管理到学生学业成果考量,从各部门工作落实到备课组设置,从活动开展到比赛比拼,分析和类比中级部间竞争凸显,数据分析中学生和教师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1204班提出“小组学习要注重反思”,1203班随即就提出了“小组捆绑式评价”;1204班组建了“武术社团”,1203班马上就成立了“养花小组”;1204班开始记写“班级日志”,1203班随后就推出了“师生交流本”……两个属于不同级部的平行班时时竞争、博弈,让整个年级组动起来、活起来了。

1204班班主任张志安老师说:“级部制管理让我们的集体更加团结、向上,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更强了。”

今年高考,1204班以“百分百本科”的优异成绩大获全胜,36名学生中29人上线本一重点。“两部六级制”让四中的教育教学管理更加精致化,有激励、有竞争、有合作,给予了每个老师和学生最大的自我裁量空间,各级部在运行中已形成了一种良性机制。

在级部制的推动下,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教育教学成果硕果盈枝。2014年9月“全盟教育管理现场会”第四中学作为主会场,迎来了全盟教育领导和同仁的参观和交流,古筝队、鼓队、刀旗队、舞龙舞狮队、跑操队等特色社团的表演精彩纷呈,学生的步伐整齐划一,学校文化特色彰显,给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翻转”中构建课堂文化

2014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Pad课堂”等新改革、新尝试可谓名目繁多,这让第四中学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入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阶段,植入全新文化芯片,学习和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势在必行,而且要“先行”。

见到高一年级主任、数学教师韩玉琴时,该年级的“翻转课堂”推进大赛刚刚结束。一谈到学校的“翻转课堂”,她兴奋不已、滔滔不绝。“‘翻转课堂’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借助“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将课堂向课前迁移,以前课堂上的内容让学生课前完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效率大幅提升,教学过程得到全面优化。”接下来,她从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结构的翻转、整合性翻转等几个节点,向我们阐述了她在实践探索中的成长历程。

“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不可能,因为硬件、技术等要求很多,但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尽管硬件暂时达不到翻转,但我们的理念必须先翻转。”在理念上打破常规后,不同的视角让她看到新旧教学模式转换中学生收获、教师受益。研磨微课录制的过程让她有了为自己听评课的机会,选题要避免平庸,内容要启发性与悬念性相结合,既有“脸面”又要做好“五官”,边饰、背景、字号……韩玉琴老师的介绍中,流露着一名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成功与喜悦。

高一历史教师敖敏,有着25年教龄。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拜生为师,师生同学,成为四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敖敏老师说,“翻转课堂”实践之初仅在部分班级开展,自习课上,学生看到实验班的同学都在看“微课”,老师都在研究“微课”,研究“问题预设”,同学们着急,自己更急,于是主动申请,要尽快加入“翻转”课改。”由于敖敏对电脑软件不擅长,无法自制微课。让大家没想到的一幕出现了,她带着学生申子洋来到了微课录制培训现场,自豪的说“我们”可以自己做微课。

采访中,敖敏说:“我在“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实践基础上,教书育人的着眼点还是以生为本,落脚点和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能力,师生角色翻转未尝不可,也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全新尝试,我们合制的微课更符合学生“口感”。申子洋同学自从与我合作录制微课,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班级活动中经常能看到他照相、摄像,为班级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瞬间。”

《经济全球化》是她们的第一个作品,借助教师旁白、画面的播放,同学可以在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非常清晰的梳理和学习。“教学相长”,在第四中学的改革实践中有了全新的含义。

如今,无论是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还是年近半百的老教师,他们在一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中都有了不同的新收获,教学手段先进了,课堂效率提高了,深刻体会到“微课”的教学运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也是对“生本高效课堂”改革的正迁移,期间乐趣无穷。第四中学的教育“微创新”让我们看到其在育人之路上的别具匠心。

在流动中让制度文化出彩

为了创建有效的“学习”空间和路径,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享受到自主的快乐,使教育由“模式”走向“文化自觉”,早在2013年四中便开始了“走班制”教学的探索。

“走班制”打破了固定的班级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主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同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

随着一声铃响,记者来到1301班,与韩春雪同学一起体验选课走班的乐趣。这是一堂英语课,来自4个不同班级的同层次同学聚集在一起。韩春雪说:“这个班大家英语水平都差不多,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我就可以跳到高一层的班级,这种动态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我学习知识,还有利于我对自己的学业规划和发展,我还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

担任英语B层班教学的王芳老师分享自己的实践体会时说:“走班制对老师的要求更多了,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面对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老师必须亮出‘真本事’,讲出彩儿,学生才能喜欢听你的课。”

“走班制”流动的特殊性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中制订了“四固定一流动”制度,即学习模块固定、任课教师固定、上课地点固定、上课座次固定,学生根据学习效果定期流动。

年级组主任孟宪东说:“选课走班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初期仅在英语、数学两个学科开展,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逐步推开,现在是‘亮点’。”

选课走班“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人尽其才”,助每一个孩子圆梦。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僵化教条的环节或步骤,“流动走班制”作为教与学的新型组织方式,使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

敞开的办公区里,不时传来老师们研究教材教法的话语,他们或三三俩俩交流、或独坐在办公桌旁凝神聚思、或在键盘旁录制“微课”……为迎接2015届高一新生,他们精气神十足,正在全力做好开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编辑:聂琳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