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兴安在线 文化旅游

前旗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带

2015-09-17 00:14 兴安日报

车行一路,美丽的田园风光,奇特的丘陵草原地貌,满蒙民族浓郁风情……这里就是科右前旗打造的乡村旅游带的美景。这里所说的旅游带,是由S203国道串起的旅游乡村,沿途百个绿色生态村庄串连起来,具有各种特色的乡村旅游正一季接着一季地在前旗大地铺散开来,美景如画,美丽成片。

据了解,前旗依托休闲采摘、乌兰毛都大尾羊、绿水油菜、俄体林果、巴拉格歹红色圣地等名片,用景区的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用旅游的元素发展现代农牧业,将现代农牧业与旅游业高度融合,规划建成一批集“种植示范、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文化度假”为一体的特色乡镇,年平均接待游客3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

今年,前旗以创建品牌景区为抓手,加快牧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十个全覆盖”、推进全旗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旅游品位。以迎接自治区70周年大庆为契机,全面加强乡村旅游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三月草莓红彤彤

早春三月,大地还是一片枯黄,前旗种植草莓的大棚里却是叶绿果红,一股淡淡的草莓香气充盈着整个大棚。“现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孩子在楼区和大自然接触的也少,每个周末和家人来这里,亲自动手采摘草莓,孩子乐在其中,大人也有一种找回童年的感觉。”来自乌兰浩特市的高先生和记者说。

随着前旗对设施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激发了农民们对发展设施农业的热情,从城郊到偏远村居,一座座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破土而出”、成方连片,育苗、嫁接、移栽,农民们成为了技术熟练的“土专家”,尝到设施农业带来的“甜头”。伴随人们回归田园生活的渴望,“休闲采摘”经济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全旗7800多座温室大棚,经营草莓采摘的农户占到三分之一。

“过去我们都是靠天吃饭,现在,政府引导我们发展高效农业,天气对我们的影响不大了,效益也比传统种植高了好几倍。”归流河镇北民合嘎查村民李玉福说。

“年纪轻轻的草莓姑娘”闯入“微生活”,走进网络,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身价倍增。前旗利用城郊地缘优势不断推动城郊休闲采摘经济发展,而采摘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不断改变种植结构。看着不断壮大的城郊经济,前旗政府深入引导经营户为休闲采摘的游人提供良好的服务。更重要的是,这里创业门槛低,生活花费少,再加上前旗不断出台的鼓励农民进城务工或创业的优惠政策也激励一些有为青年,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合作社等方式,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地投入到生产经营中,通过不断积累,向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过渡。

五月瓜果相映红

这个夏天,弥漫在空气里的瓜果香气,让人心旷神怡。前旗旅游网一则“还记得去年的香瓜味儿吗?这样的香瓜再也不用等到盛夏了。”的消息拉开了甜瓜、油桃采摘的序幕。已经注册“金贵妃”品牌的香瓜,散落在一地微黄透绿的瓜叶边,俯身弹指敲,清脆的响声以及飘散的瓜香早就让你垂涎欲滴了。而另一处大棚的油桃树上,油桃个个饱满、鲜艳,引得人们纷纷品尝、购买。管理最好的油桃种植户杨丽萍,利用温控技术实现五个大棚油桃错期成熟,延长采摘时间,让人们享受错峰采摘快乐的同时,油桃也成了提高收入的另一途径。

“五一油桃采摘刚刚开棚,就有好多人来到这里。一斤油桃20元钱,每天都能采摘近百斤。再有20多天,采摘就结束了。一年挣七八万元,还不耽误种地。”杨丽萍的丈夫告诉记者。

设施农业让农业生产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高投入、高产出集约化经营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最关键的一点还因为,甜瓜、油桃上市正好是果类上市空档期,可获得更大利润。

为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前旗财政部门连续五年每年划拨2000万元产业化资金重点扶持设施农业。据前旗农牧业局副局长李占清介绍,每新建一栋面积为450平方米的大棚,给予农牧民补贴1万元,50栋以上的大棚区协调安装电力、修路。每年在设施农业上直接投资的项目叠加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鄂尔多斯市给予前旗大棚建设支援资金7000万元,更加有力地带动了前旗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旗已基本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

七月花海醉游人

七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沿S203道北行百里,五颜六色的花朵点缀绿毯样大草原,蜿蜒小河萦绕蒙古包旁,来此游玩的人们牧马放羊,听一曲悠长的蒙古长调,体验蒙古牧家奔放的豪情,“身心都化开在草原了!”

“我的牧家乐一年可接待游客2000多人,旅游收入10多万元。”还不到中午,其其格的牧家乐已客满盈门。一盘地道的手把羊肉,一碟野韭花酱,迸发的原始汁味在游客口中渐次释放出来。

“这里的手把肉很有草原味,我们图的就是牧家乐的原汁原味。”来自北京的周先生一家人正在高兴地品尝着。

近年来,前旗充分挖掘满蒙族文化、红色文化、丘陵草原文化,抓住乡村旅游热、自驾游热等有利时机,引导农牧民群众组建“农家乐”“牧家乐”等增加收入。同时,对直接或间接从事农家乐、牧家乐的相关服务人员进行经营、接待、礼仪等方面的指导,切实提高“牧家乐”、“农家乐”的服务水平和文化品位,改变单纯“吃”的经营模式,形成集游、食、住、行、购、娱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为游客提供观赏、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综合服务,乌兰河蒙古大营、孛尔只斤部落、勿布林夏营地分别被授予四星、三星和两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奶制品、蒙古族民族服饰与乌兰毛都大尾羊等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它们走出草原走,迈出国门,已成为提升前旗知名度最响亮的品牌之一。

像这种“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当地民俗”的乡村游项目,在乌兰毛都苏木、满族屯满族乡、桃合木苏木等有大大小小的餐馆、小吃、牧家乐一百多家,他们依靠“民族乡、边境乡、红色乡”三张名片,每户年均增收在二十多万元。如今的牧户,房子、车子、票子一个都不少,电脑、家庭式KTV蒙古包更是成了新宠,草原旅游占到全旗整个旅游收入的近三分之二,非农收入节节攀升。

九月林果香亦浓

“以前,村里不通水泥路,车想开进来都难。现在,路修好,商贩进来了,游人也进来了。”走在前面引路的村民李宝民说。通过李宝民的介绍,记者了解到,每年的七月到十月,是三星村村民最惬意的时节,树上的果子陆续成熟,杏子橙黄、海棠绛紫、沙果透红,特别是新引进的“寒富”苹果,片状鲜红,人们在惊叹深山农民大智大慧的同时,更要品尝前旗“第一果”香甜的味道,体会着大山给予人们的厚赠。

百里之外的白音村,道路两旁果树成林,微风吹过,空气中杂糅着沙果的清甜。村书记马清江告诉记者,白音村实现了人均1亩果的目标,全村3300多亩荒山荒坡全部栽上梨树、沙果、杏树、苹果等,营造了农户的“绿色银行”,仅去年林果一项就为村民增加收入36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

近年来,前旗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持每个村庄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借助“十个全覆盖”工程,基本实现路相通、村相连,生态的美丽转化成了乡村休闲旅游的资源。以大石寨镇三星村、俄体镇白音村为首的林果栽植如火如荼,万亩果园,红果遍地,林果产业俨然成为前旗一大支柱产业,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增长,栽植面积达到了15万亩。“恒佳沙果干”“乌兰禾沙果汁”等林果品牌产品远销全国10多个城市。800多户果农林果业年收入达1.5亿元。(驻站记者时秀霞)

编辑:田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